內容摘要:前交叉韌帶 作者簡介:劉百川(1972-),男,主治醫師,研究方向:關節外科,(電話)13371028530,(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前交叉韌帶(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是膝關節重要的前向穩定結構,損傷后可以產生膝關節不穩,導致膝關節退變的早期發生。隨著關節鏡技術的成熟與完善,關節鏡下A
內容摘要:[目的]觀察保留殘對跡前交叉韌帶(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重建移植物愈合的影響,并探討其原因。[方法]新西蘭兔40只(封閉群,體重2.9~3.5kg,平均3.2kg)隨機分為3組,每組10只。取其跟腱為移植物,切斷雙側前交叉韌帶,隨機一側保留ACL殘跡,對側切除殘跡,行前交叉韌帶重建。分別于術后4、8、12周處死動
內容摘要: 摘要:目的關節鏡下以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韌帶,分析影響療效的因素。方法自2002年12月至2004年6月,關節鏡下endobuttonl固定四股繩肌腱修復膝前交叉韌帶損傷66例72膝。膝前小切口取半腱肌腱、股薄肌腱修整、對折后成四股,分別建立脛骨隧道及股骨隧道,用Endobutton和門形釘固定肌腱,重建ACL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術后
內容摘要:作者:張平孫傳友張慶祥陸錫平徐明義鞠盛濤畢海峰 作者:張平孫傳友張慶祥陸錫平徐明義鞠盛濤畢海峰 目的探討關節鏡下自體õ繩肌腱移植雙重固定重建前交叉韌帶的臨床效果。方法2004年9月至2007年11月,采用關節鏡下自體四股õ繩肌腱移植雙重固定重建前交叉韌帶43例。急性損傷23例,陳舊性損傷20例。術前L
內容摘要:目的:介紹自體腘繩肌腱Intrafix、Rigidfix系統固定單束重建前交叉韌帶(ACL)的手術方法,并探討其近期的臨床療效。方法:關節鏡下自體腘繩肌腱作為前交叉韌帶替代物,使用Intrafix、Rigidfix系統將移植物固定,觀察此固定方法的可靠性及近期療效,以Lysholm評分評價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對20例前交叉韌帶撕裂行ACL重建術。其
內容摘要:作者:潘瑋敏,胡蘊玉,魏義勇,畢龍,曹崢,劉民,楊小彬 作者:潘瑋敏,胡蘊玉,魏義勇,畢龍,曹崢,劉民,楊小彬 [目的]通過影像學、組織學及生物力學手段探討重組合異種骨(RBX)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腱-骨愈合的影響。[方法]25只新西蘭白兔,利用雙側趾長伸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ACL),其中一側移植物兩端固定有RBX,另一側作為
內容摘要:作者:張軼超,章亞東,侯樹勛,羅殿中 作者:張軼超,章亞東,侯樹勛,羅殿中 [目的]觀察膝前交叉韌帶損傷后采用關節鏡下雙股半腱肌腱重建的遠期療效,對其癥狀、體征及功能評分的情況進行分析。[方法]回顧分析了1990年~1998年間本科收治并且目前能隨訪到的31例膝前交叉韌帶損傷后采用關節鏡下雙股半腱肌腱重建的患者,隨訪時間98~1
內容摘要:作者:曾昭池,黃華揚,陸國平,扶曉明,朱志勇,溫超輪 作者:曾昭池,黃華揚,陸國平,扶曉明,朱志勇,溫超輪 目的探討關節鏡下自體髕腱中1/3重建前交叉韌帶(ACL)術效果的影響因素。方法對15例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在關節鏡下行自體骨髕腱骨(BPTB)中1/3重建ACL。其中同時行側副韌帶修復1例,半月板損傷部分切
內容摘要: 作者:汪晶劉璐劉宇余姍姍 作者:汪晶劉璐劉宇余姍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斷裂自體肌腱重建手術配合前交叉韌帶(ACL)是運動醫學中的常見病、多發病,ACL斷裂后常導致膝功能障礙,易繼發關節軟骨半月板等主要結構損傷,導致關節蛻變和骨關節病的早期發生,因此前交叉韌帶斷裂后,盡早重建恢復膝關節穩定。近年來,已經公認為關節鏡下進行自體腱重建前交
內容摘要:作者:徐衛國,于鳳珍 從先銳,張明 作者:徐衛國,于鳳珍 從先銳,張明 目的探討關節鏡下應用自體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臨床療效。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對診斷明確的19例前交叉韌帶斷裂的患者,關節鏡下應用自體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其中男14例,女5例;平均年齡38歲(21~49歲)。結果19
內容摘要:作者:曾昭池 黃華揚 陸國平 扶曉明 朱志勇 溫超輪 作者:曾昭池 黃華揚 陸國平 扶曉明 朱志勇 溫超輪 目的探討關節鏡下雙股半腱肌腱轉移重建后交叉韌帶(PCL)術的臨床療效。方法采用開口螺旋肌腱剝離器剝離半腱肌腱,保留肌腱遠側附著點,在近側腱肌交界處切斷,對折成兩股編織,轉移到關節鏡下重建PCL。隧道內口側使用可吸收
內容摘要:作者:趙永生,滕學仁,胡光亮,周倫 作者:趙永生,滕學仁,胡光亮,周倫 目的從實驗角度觀察程序冷凍液氮保存和-80℃深低溫保存方法處理同種異體髕腱后重建膝關節交叉韌帶的愈合過程并比較其差異。方法將兔的1/2骨髕腱骨復合體經-80℃深低溫保存和程序冷凍液氮保存2周后觀察凍存變化差異并行同種異體移植重建前交叉韌帶,分別于
內容摘要:[目的]通過比較不同臨床結果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骨隧道止點位置的差異,探討理想骨隧道的影像學位置。[方法]選擇55例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病例,對過伸位X線側位片測量并分別計算股骨、脛骨止點及Blumensaat線的脛骨平臺投影點相對位置。根據臨床結果不同分兩組對上述資料分析影像表現差別。[結果]股骨側止點位置在不同臨床結果的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脛
內容摘要: 目的探討關節鏡下采用腘繩肌肌腱指骨鋼板懸吊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韌帶(ACL)的康復訓練效果。方法對13例前交叉韌帶斷裂的患者,在關節鏡下采用6-8股腘繩肌肌腱進行單束雙隧道重建,4孔指骨鋼板對移植物行懸吊式固定術后,進行科學嚴格的康復訓練。術后1a隨訪,并按照Lysholm膝關節評分標準評價效果。結果12例患者(92.31%)Lachman試驗陰性
內容摘要:作者:董佩龍,吳小濤 李永剛,張紹東,潘永飛,曹燁,嚴慧深 作者:董佩龍,吳小濤 李永剛,張紹東,潘永飛,曹燁,嚴慧深 目的觀察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對肌腱移植物在骨隧道內愈合的影響,并為干細胞的標記示蹤提供實驗依據。[方法]采用貼壁分離篩選法獲取大鼠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
內容摘要:目的探討膝關節鏡下4股自體半腱肌和股薄肌和可吸收界面螺釘重建并固定前交叉韌帶的方法及療效。方法 目的探討膝關節鏡下4股自體半腱肌和股薄肌和可吸收界面螺釘重建并固定前交叉韌帶的方法及療效。方法 前交叉韌帶;關節鏡;重建術;可吸收界面螺釘;自體半腱肌、股薄肌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s
內容摘要: 同種異體肌腱移植修復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 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是膝關節常見損傷之一,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后會造成嚴重的膝關節不穩。對于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現在公認的治療方法是關節鏡下韌帶的重建。自體移植物已廣泛用于膝關節交叉韌帶的重建。但采用自體移植物有很多潛在的問題。如取自體髕腱移植物后的髕骨前方疼痛、髕腱炎、髕腱斷裂等并發癥,取自體腘繩肌肌腱后會
內容摘要: 摘要:目的探討預防術后肌腱粘連更為有效的方法和材料。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間,我們對符合研究條件的70例82條指屈肌腱斷裂傷,分別采用單純縫合術和縫合后自體脂肪顆粒純化移植兩種方法治療,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隨訪2~16個月,平均6.5個月,用TAM系統評定法來判定肌腱縫合后的功能恢復情況。采用自體脂肪顆粒純化移植治療組46條肌腱,優
內容摘要:作者:張文強,王成琪,唐勝建,耿樹巖 作者:張文強,王成琪,唐勝建,耿樹巖 膝關節 摘要 [目的]研究雙束股骨雙隧道法重建前交叉韌帶(ACL)恢復膝關節前后方向穩定性的能力,并與單束單隧道重建法進行生物力學性能的比較。[方法]應用跟腱分別采用雙束股骨雙隧道、單前內側束和單后外側束三種方法對10個新鮮尸體膝關節進行前交
內容摘要:[目的]探討骨隧道封閉狀態下是否保留殘跡對前交叉韌帶(ACL)重建的生物力學影響。[方法]采用成年健康新西蘭兔12只,隨機選取其一側膝關節作為實驗組,保留ACL殘跡、骨隧道封閉狀態下重建ACL;對側為對照組:切除ACL殘跡、骨隧道封閉狀態下重建ACL。于術后12周處死動物,在858MiniBionixⅡ型生物力學測試機測定股骨-移植物-脛骨的復合極
內容摘要:目的比較前交叉韌帶重建的不同手術時機以及是否合并關節內損傷等因素對臨床療效的影響。方法選擇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病例79例進行臨床隨訪。根據手術距受傷時間不同分組,分析組間合并損傷情況。根據是否合并半月板或內側副韌帶損傷分組,分析各組間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的差別。結果術后Lysholm評分與Tegner分級均明顯提高,髕前疼痛發生率15.15%,早期手術
內容摘要: 目的探討關節鏡下腘繩肌肌腱轉移重建后交叉韌帶(PCL)術的臨床療效。方法肌腱剝離器剝離半腱肌腱。對折、編織后,轉移到關節鏡下重建PCL,股骨隧道外口微型鋼板固定,脛骨隧道外口鈦紐扣固定.結果手術22例,平均隨訪9.8個月,Lysholm評分由術前54分提高到91.6分。所有患膝術前后抽屜試驗及Lachman試驗均陽性,術后僅2例抽屜試驗弱陽性,
內容摘要:作者:裴飛舟 李振武 尹銳鋒目的探討關節鏡下利用擠壓螺釘固定四股腘繩肌腱重建膝關節后交叉韌帶的臨床療效。方法對本院12例經臨床及膝關節鏡檢查診斷的膝關節后交叉韌帶損傷患者,膝關節鏡下用擠壓螺釘固定四股腘繩肌腱重建后交叉韌帶,術后隨訪12~25個月,平均18個月,觀察膝關節手術前后Lysholm評分,結果采用配對t檢驗。結果后抽屜試驗術前陽性1例,術
內容摘要:作者:竇慶寅,蔡衛東,韓同坤 作者:竇慶寅,蔡衛東,韓同坤 目的探討不可修復的橈骨遠端嚴重移位骨折的治療方法。方法對2例此型骨折分別行自體肩胛岡移植重建橈骨遠端關節,以克氏針及外固定支架固定,2個月后去除固定行腕部功能訓練。結果2例患者均獲得正常腕部外形、關節穩定及手部抓力,腕關節活動度部分恢復,X線檢查顯示橈腕關節對合好,橈骨
內容摘要:作者:諸葛晉葛午平王志遠嚴共全趙普陳偉鋒 作者:諸葛晉葛午平王志遠嚴共全趙普陳偉鋒 目的探索神經性因素在先天性腎盂輸尿管連接狹窄處的分布特點。方法將先天性腎盂輸尿管連接處梗阻性腎積水患兒手術切除的腎盂輸尿管連接處狹窄段進行病理分析,常規石蠟包埋。石蠟標本,從輸尿管切緣處開始切片,每個病例依次于切緣處、1/4處、2/4處、3/4處
內容摘要: 韌帶雙束重建 前交叉韌帶損傷是膝關節最常見運動損傷之一。美國每年約有200000例前交叉韌帶損傷病例,其中約100000例需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1]。我國尚無準確的流行病學統計數據。敖英芳等[2]報道,我國現役集訓運動員前交叉韌帶損傷的總發病率為0.47%。除運動損傷外,軍事訓練和交通意外也常造成前交叉韌帶斷裂。
內容摘要: 前交叉韌帶重建時初始張力 前交叉韌帶是膝關節內的主要結構之一,其近端附著于股骨外髁內側面的后緣,遠端呈扁平狀附著于脛骨隆突的前內上。前交叉韌帶的長度為31~38mm,平均寬度為11mm。它的主要作用是通過防止脛骨相對于股骨的前移,以及輔助內外旋運動和防止脛骨過度后移等作用參與維持膝關節的穩定。由于特殊的解剖結構和生物力學特點,在運動和非運
內容摘要:評估關節鏡下保留殘跡的前交叉韌帶(ACL)重建的技術和效果。[方法]自2005年6月~2006年5月,28例病人(28膝)經關節鏡檢查證實為ACL斷裂,其中8膝伴外側半月板破裂,6膝伴內側半月板損傷。關節鏡下對原ACL殘跡不做切除,采用自體四股繩肌腱,兩切口法,單束重建ACL,采用生物可吸收擠壓螺釘解剖位固定重建韌帶。[結果]本組術后早期均未發生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