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至2008年,是我縣工業經濟發生歷史性巨變的30年。1978年以前,由于受交通、能源等歷史條件的制約,我縣經濟主要以農業經濟為主,屬于工業經濟成分的僅有一些手工作坊和小型的機械修造廠。在改革開放的宏偉藍圖指引下,經過30年的開拓進取和艱苦奮斗,全縣工業經濟的發展經歷了起步、發展、調整、提高等階段,工業企業的規模從小到大,數量由少到多,行業從零散到集中,經濟結構發展到國有、集體、私營、外資及股份制應有盡有,工業經濟基本形成了以食品飲料、生物醫藥等為主導產業的工業生產體系格局。30年的改革成就,改變了我縣工業經濟底子薄弱的尷尬境況,工業經濟由此步入了跨越式發展的快速軌道,成為全縣經濟的重要物質生產部門和地方財政收入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彩30年:三十載改革開放**工業闊步向前●1991年,我縣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資華源鋁箔制品有限公司誕生。同年,我縣第一家中外合作企業中外合作申爾
<>
30年來,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指導下,我縣的各項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財政工作也在改革開放中穩步前進,廣大財稅干部職工深入貫徹黨中央的文件精神,圍繞中心,服務經濟發展,發揮財政職能,狠抓增收節支,繼續深化財政改革,依法理財,圓滿地完成了各項財政工作任務,
有力地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30年來財政工作的簡要回顧
(一)財政收支情況
單位:萬元
<>
年度 78年 79年 80年 81年 82年 83年 84年 85年 86年 87年
一般預算收入 164.9 148.4 135.2 119.4 156 183.3 124 267.7 322.9 450.8
一般預算支出 612.5 606.5 589.3 608 667.8 719.2 908 948.2 1670.7 1520.6
<>
<>
年度 88年 89年 90年 91年 92年 93年 94年 95年 96年 97年
一般預算收入 533.7 611.6 582.4 773 852 1433 1933 2376 3069 3420
一般預算支出 1848 2037.7 2556.2 2282 2297 2913 3619 4881 5371 5614
<>
年度 98年 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一般預算收入 4337 4791 5407 4506 5255 6451 8306 7355 6404 6191
一般預算支出 6456 7303 7836 10483 11208 14382 19353 22486 24728 30284
<>
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的綜合實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縣域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全縣一般預算收入由1978年的164.9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6191萬元,增長37.54倍,年均增長1.25倍。全縣一般預算支出由1978年的612.5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30284萬元,增長49.44倍,年均增長1.65倍。2004年全縣一般預算收入完成8306萬元,達到歷史最高峰,是78年收入的50.3倍;一般預算支出19353萬元,是78年的31.9倍。自2005年以來,因執行國家稅收調整政策,全縣一般預算收入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嚴重影響到地方財政增收,從而進一步加大收支缺口,加劇資金調度壓力。由此可見,我縣財政還十分脆弱,政府可供支配的財力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財政工作還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財政的改革和發展任務相當艱巨。
(二)財政改革情況
——預算管理改革逐步深化。1985年,繼續貫徹落實民族自治地方財政體制制度,執行“核定收支、總額計算,多余上繳,不足補助”的預算管理辦法。1986年,開始實行“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分級包干”的財政管理體制,執行“增收節支,確保當年收支平衡”預算管理精神。1987年,預算安排上貫徹增產節支精神。1988年,預算安排上適當照顧“小家小戶”,執行新出臺的獎勵工資、中小學教師調資、事業單位技術職稱工資、副食品補貼等增資調資政策。1989年,在預算管理上提出發展經濟,廣辟財源,量入為出,緊縮支出,緩解財政困難的理財方針;將稅額較小、稅源分散的13種小稅,以1987年稅務年報為基數固定下來,超過基數部分全部留在地方。1990年是第一個財政包干的最后一年,澤普作為教育危房更新重點縣,加大了對教育危房更新改造的投入力度。1991年,建筑稅改為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由原來按資金來源征收改為按項目征收。1993年,強化稅收征管,堅持量入為出,控制財政支出。1994年
[]
,國家開始實行新的分稅財政體制,將18個稅種劃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享稅,分設中央和地方兩套稅務機構分別征管;在劃分稅種的同時,實行了中央對地方的兩稅(指增值稅和消費稅)稅收返還政策;同年停征產品稅,將其分別并入增值稅、資源稅和農林特產稅;新開征了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1995年,完善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狠抓增收節支各項
具體措施的落實。1996年,加強預算管理,執行適度從緊政策,嚴格控制支出。1997年,按照地區年初要求預算保持15%的增長速度,積極組織收入,合理安排預算,加強財政支出管理。1998年,預算安排上推行“零基預算”。1999年,貫徹執行自治區增收節支工作會議精神;7月1日起,按照政策減半征收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2000年,執行喀什地區行署會議紀要精神,將原屬澤普財政收入的塔西南勘探開發公司增值稅的18.7%劃轉給葉城;同年政府采購和財政統發工資正式運行。2001年,執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2001]113號和財政部財稅字[2001]88號文件精神,分別對生產銷售尿素企業和宣傳文化企業、民貿企業的增值稅實行先征后返的財稅優惠政策;同年執行中央[2000]47號文件,增加艱苦邊遠地區津貼,調15%職務工資和年終一個月獎勵工資;5月成立會計集中核算中心,逐步實現分散支付向集中支付過渡。2002年,開始實行“所得稅共享”辦法,企業所得稅(除了少數行業或企業外)和個人所得稅均實行中央與地方按比例分享;同年地方稅務經費上劃,取消了地方稅收綜合提成。2003年,預算安排上貫徹“狠抓增收節支,確保完成財政收入任務”精神;啟動鄉鎮財務制度改革試點,實行鄉鎮“零戶統管”、“村帳鄉管”;全面實施農村稅費改革,取消鄉鎮三提五統收費,上級轉移支付資金全部下撥到鄉村兩級;開始貫徹落實免教科書費、免雜費、補助貧困生伙食費的“兩免一補”政策;制定出臺《澤普縣政府采購實施辦法(試行)》和政府采購目錄,延伸采購范圍,規范采購方式。2004年,積極推行政府非稅收入征收管理體制改革,選擇部分單位進行試點;艱苦邊遠地區類別津貼由三類地區調至四類地區,個人所得稅同比增長較大;執行農村稅費改革政策,農業稅降低一個百分點,取消農業特產稅,足額下撥對鄉村級的轉移支付資金;首次執行糧食直補政策,實施村干部報酬月薪制度,支持抗震安居工程,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試點。2005年,認真貫徹落實《2005年新疆財政轉移支付辦法》;執行《完善自治區分稅制財政體制調整實施意見》,1月1日起,對原按企業隸屬關系劃分的企業所得稅、原作為地方收入的個人所得稅、原作為中央收入的利息所得稅,實行了中央地方按比例分享的辦法,自治區不在參與分享,同時自治區不再參與城鎮土地使用稅的分成;根據政策規定,7月1日起,對企業生產銷售的尿素增值稅由先征后返50%調整為暫免征收;執行全面取消農業稅、牧業稅政策,同比直接減少地方財政收入943萬元;同年根據《自治區國稅局關于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塔西南勘探開發公司增值稅稅收管轄權的通知》(新國稅辦[2004]440號)和《自治區國稅局關于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塔西南勘探開發公司增值稅稅收管轄權變更過程中有關稅收問題的批復》(新國稅辦[2005]210號)規定,執行石油企業增值稅按井口產量比例劃轉的新政策,對地方財政收入帶來巨大影響;同年按照“分步實施,穩步推進,先行試點,逐步擴大”的原則,結合實際,選定司法局、黨校作為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的首批試點單位;將全縣行政事業單位車輛保險納入政府采購,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同時按照國家政策,執行新的取暖費和差旅費標準。2006年,政府收支分類改革試點啟動,國庫集中支付改革逐步深化,順利完成了部門預算軟件的模擬操作和培訓工作,制定并實施了部門預算定額標準,對納入改革的預算單位實現了資金的歸口管理和統一撥付。2007年,全面推行部門預算管理改革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增強了預算支出的統籌性和嚴肅性,同時按照“收支兩條線”規定,加大非稅收入改革力度,將全縣涉有非稅收入的單位全部納入到改革范疇,把所有非稅收入統一繳入國庫或財政專戶,實行統一收支管理。
——農村稅費改革全面完成。1985—1987年繼續執行地區關于農業稅征收任務一定五年不變的政策。1985年根據《新牧業稅暫行辦法》,開始征收牧業稅,實行按比例稅率和定額稅率兩種辦法進行計征,同時實行征收額一定五年不變。1988年對定額稅率進行調整,恢復征收牧業稅。1988年,執行新政發(1988)101號《農業稅、農林特產稅征收工作暫行規定》文件,新開征了農林特產稅和耕地占用稅。1997年,根據規定,對農牧業稅進行政策調整。2001年貫徹落實《關于停止收取發放和清理回收農發基金的通知》(發[2001]51號)文件精神,安排部署對農發基金、農發股金等情況的清理、登記工作,并按照“先清后退”的原則制定了清退實施方案。2002年,加大農業稅收稅法宣傳和農業稅申報納稅宣傳力度,積極推行農業稅申報納稅試點;同年堅持“取之于農,用之于農”的原則,一次性地將農發股金全部清退給各鄉鎮場,完成了農業發展基金的歷史使命。2003年6月農村稅費改革全面啟動,取消鄉鎮三提五統收費,取消屠宰環節和收購環節的屠宰稅,累計減輕農民負擔958.9萬元,轉移支付鄉村兩級622萬元;同年7月進行鄉鎮財務管理改革試點。2004年,在全縣范圍內全面推行鄉鎮財務管理制度改革;貫徹落實農業稅降低一個百分點,取消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農村稅費改革等政策,對鄉村兩級轉移支付765萬元;2005年,全面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對鄉村兩級轉移支付921萬元。
——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扎實推進。1996年,深入開展國有資產產權登記、資產評估、清產核資、產權變動審批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指標的測定工作。1997年,全面完成了國有資產統計報表和產權登記年檢工作,完成了1996年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和1997年保值增值指標落實工作,積極開展集體企業清產核資試點。2001年,認真貫徹落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有資產流失查處管理暫行辦法》,強化產權登記年檢、資產與財務信息等基礎性管理工作,積極支持國有企業改組改造。2002年,按照產權監管要求,認真做好國有資產的產權界定、產權登記、年檢換證、股權管理、資產統計、資產評估等工作,同時按照國有資產處理實施辦法,認真做好破產、租賃、承包、股份、聯合企業的清產、核資、簽約、交接等事宜,采用融資、融技術、土地換項目等方式,積極盤活現有資產存量,防止國有資產流失。2003年,積極開展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產權登記年度檢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家底,同時進一步加大國有企業的改革力度,以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為核心,積極支持企業的改革、改制工作。2003年,制定出臺《澤普縣預算單位清產核資實施方案》及清產核資辦法、資金核實辦法,對全縣54家預算單位開展清產核資工作。2006年,嚴格按照《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和《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要求,進一步加強各類國有資產的管理。
——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穩妥推進。2005年我縣被自治區批準列入自治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同年11月,又被列入國家級試點縣。2005年我們按照政策要求,推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改革試點,當年全縣參保人數83475人,代收醫療基金2036790元,地方財政配套87萬元,突出解決農牧民看病就醫問題。2006年根據新政辦發[2006]5號文件精神,進一步健全完善了相關實施方案和實施細則。2007年根據按照政策規定,又提高了對參合農民的補償,降低了參保農民的繳納比例,讓參合農民真正享受到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帶來的實惠。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扎實開展。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2003年秋季開始,為農村特困生提供免費教科書,對有農村戶口的農牧民子女和城鎮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員的子女實行免收學雜費。同時,按照自治區與縣兩級財政按比例分擔貧困寄宿生生活費補助資金。2006年起,我縣中小學校(除高中階段)都屬農村義務教育,所有學生都享受到“兩免一補”的政策。深入貫徹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根據地區財政局2006年春季農村義務教育保障經費資金分配數額,按比例足額劃撥了應承擔部分,將農村義務教育保障經費資金撥入教育局,教育局根據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制定了資金分配方案,并在當月將此項資金全部撥付各中小學校。
——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一是建立并逐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建立了失業保障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兩條保障線”;建立了行政事業、企業、農牧企業等單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規范了社會救濟制度特別是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險制度。二是擴大了社會保障籌資體系。依法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推行基本保險和失業保險,加強了資金的征繳力度和清欠力度,提高了征繳率,提高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比重。三是逐步建立了社會保障管理和支付體系。明確了政府在社會保障上承擔的責任,規范社會保障資金的管理制度,建立財政監管和社會監督制度。
——鄉鎮財務管理改革規范運行。2003年,選擇條件較好的鄉鎮進行鄉鎮財務管理改革試點,對鄉鎮本級推行“零戶統管”、對行政村推行“村財鄉管村用”。2004年,全面推行鄉鎮財務管理制度改革,制定出臺《澤普縣鄉鎮財務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在全縣10個鄉鎮實施財務集中核算、集中管理,認真界定鄉村赤字債務,明確了消赤減債責任,同時認真清理繳銷財政票據,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統一支出項目和標準,鄉村財務監管水平明顯提高。
——非稅收入改革穩步推進。2004年,被地區列為第一批非稅收入改革試點縣,我們按照“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原則,完成了31個涉及非稅收入單位的清理和編碼工作,將二小、司法局、民政局、國土局、財政局5家作為非稅收入改革的試點單位。2005年,完成了剩余單位的編碼,逐步建立起覆蓋全縣各單位、各部門的非稅收入收繳管理網絡,同時加強票據的清理和歸并,逐步實現對票據印制、發放、填開、繳交、核銷的全程監管,為建立“單位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的政府非稅收入新型管理制度打下了堅實基礎。。2006年,全面實施非稅收入改革,將全縣涉有非稅收入的28個單位全部納入改革范疇,全年累計完成非稅收入1272萬元。2007年,按照“收支兩條線”規定,加大非稅收入改革力度,把所有非稅收入統一繳入國庫或財政專戶,實行統一收支管理。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穩步前進。2005年,試點實施。按照“分步實施,穩步推進,先行試點,逐步擴大”的原則,把司法局、黨校作為改革的首批試點單位,將其預算內外資金、財政周轉金、專項資金統一納入國庫管理。同年9月又將全縣的政府采購資金、專項資金、工程款等實行了集中支付。2006年,穩步推進。對納入改革的35家單位實行集中資金、集中管理、集中支付。2007年,全面推行。對各預算單位從帳戶管理、用款計劃、支付方式到會計核算等財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對納入改革全部預算單位實行集中資金、集中管理、集中支付,減少中間環節,確保資金安全,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有力地加強了財務收支全程監督和管理,有效地堵塞了財務管理漏洞,遏制了腐敗現象的滋生,促進了黨風廉政建設。
——政府采購得到提質擴面。2001年,根據“先大后小、先易后難”的采購方針,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則,嚴格按照采購目錄,逐步擴大采購范圍,不斷規范采購工作,當年共實施政府采購7次,預算采購資金253.2萬元,實際支出 241.4萬元,節約財政資金11.8 萬元,資金節約率為4.6%。2002年,在審計、物價、紀檢、監察等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和監督下,共實施政府采購10次,預算采購資金201.8萬元,實際支出 183.5萬元,節約資金18.3 萬元,平均資金節約率為9%。2003年,通過公布采購目錄,分類建立評委庫,明確貨物采購限額,采取公開招標、詢價采購、定點采購、競爭性談判采購等多種形式,努力營造公開透明的競爭機制,降低政府采購成本、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2004年,共組織實施政府采購48次,預算采購資金223.99萬元,實際支付193.48萬元,節約資金30.51萬元,資金節約率13.6%。2005年,在縣紀檢、監察、審計、物價等有關部門的參與和監督下,共實施政府采購41次,預算采購資金2512.4萬元,實際支付資金2112.54萬元,節約資金399.86萬元,平均節約率15.9%。同時,將全縣行政事業單位車輛保險納入政府采購,按照保險公司提供的45%和50%優惠計算,預計財政每年可節約資金18.25萬元。2006年,政府采購規范運行。始終堅持原則,規范采購程序,完善采購方式,擴大采購規模,共實施政府采購40次,采購預算300.52萬元,實際支付283.49萬元,節約資金17.03萬元,節約率5.67%。2007年,始終堅持原則,規范采購程序,完善采購方式,擴大采購規模,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強采購效益。
——金財工程穩步運行。2003年以來,根據上級財政部門和縣委、縣政府的要求,在地區財政部門的指導下,投入資金購置設備,建立起金財網絡,同時專門派人參加金財軟件的學習培訓,并組織各業務股室工作人員進行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安排專人負責金財網絡工作,上級財政部門每年派專人對信息網絡的進行維護、升級。自金財網絡運行以來,為預算管理、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工資統一發放等財政改革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和信息平臺。
與此同時,財政干部隊伍建設、精神文明建設、黨風廉政建設等其他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進展。
二、今后財政工作計劃
(一)總體要求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和諧澤普”建設,圍繞“做大財政蛋糕,做小財政供養系數,做優財政資源配置,做強財政公共保障能力”的總體目標,認真執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大力支持全縣的經濟發展;繼續完善縣鄉財政體制,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強化增收節支,確保收支平衡;不斷深化財政改革,提高財政管理水平;優化支出結構,強化財政監督,確保“三農”、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重點支出需要,努力促進全縣經濟和各項事業快速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工作思路
--加強財源建設,拓展收入空間。一是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積極兌現落實支持新型工業化的各項財稅政策。二是大力支持園區建設,繼續加大對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力度,提升園區承載能力。三是大力支持企業自主創新,指導和幫助企業用足、用活、用好國家財政貼息、財政補助及創新政策。四是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抓住自治區大力促進南疆石油化工基地發展的新機遇,發揮我縣優勢,以政府投資為先導,通過財政注入產業發展基金等方式,“以小博大”帶動社會資金投入,吸引更多的外來資金,培植長效財源。五是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和政策資金的扶持,以優勢項目爭取資金,以政策扶持促進發展,力爭全縣更多的重點項目納入國家、自治區和地區的發展規劃。六是充分調動各部門抓財源建設和爭取項目資金的積極性,按照“誰發展、誰受益、發展快、多受益”的原則,創新財源建設激勵機制。
--堅持依法治稅,確保應收盡收。一是切實加強與稅務部門的溝通聯系,依法治稅,依率計征,建立完善稅源動態監控體系,堵塞稅收流失漏洞,做到應收盡收。二是加強非稅收入征管,深化收支兩條線管理,將非稅收入管理納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三是結合黨的十七大和國務院32號文件精神,搶抓機遇,積極申報項目,努力爭取更多的資金,進一步擴大收入規模。
--優化支出結構,促進和諧發展。一是加大對“三農”的投入。繼續穩定和完善惠農支農政策,推進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繼續加大對鄉村道路、防滲渠、節水灌溉、農村沼氣池、抗震安居房等方面的投入,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二是促進教育優先發展。繼續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逐步提高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加大教育經費向農村中小學傾斜的力度,逐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建立完善農牧民培訓基地和縣鄉農村勞動力服務中心,扶持職業教育的發展。三是提高各族群眾的健康水平。加大衛生服務體系投入,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公共衛生經費保障機制,支持公共衛生體系、醫療救助體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建設,逐步建立起覆蓋全縣城鄉的醫療保障體系。四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大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扶助力度。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資金,不斷創新監管方式。通過落實就業和再就業的各項財稅優惠政策,增加財政社會保障投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形成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六是保障好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生產支出。繼續加大政法經費投入,確保處理突發事件和基層政法機關運轉所需經費。加大對治理安全生產隱患的投入力度,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建設“平安澤普”,維護社會大局穩定,維護經濟健康發展。
--深化財政改革,提高監管水平。一是繼續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保證部門和單位履行其職能的基本支出需求。二是加大推進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提高資金支付效率和安全性。三是推進鄉財縣管鄉用財政改革工作,加強對各種涉農資金的監督和管理力度;四是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進一步拓展采購范圍,擴大采購規模,規范采購行為,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五是積極推進法治財政建設,做到依法、依規、依程序辦事,提高理財透明度。六是建立健全財政監督機制,突出做好監管日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不斷健全事前審核、事中監控與事后檢查相結合的監管制度,注重財政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扎實開展黨建廉政建設,狠抓作風政風行風。一是狠抓政風行風評議活動。以“樹立行業新風、構建和諧財政”為主題,開展民主評議政風工作,著力解決財政政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使全局行業風氣進一步轉變,思想作風建設進一步加強,隊伍素質進一步提高,在工作通過糾建并舉,建章立制,形成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真正做到以評促糾,以評促建,確保服務態度明顯好轉,辦事程序明顯規范,服務質量和效率明顯提高,干部職工工作熱情和敬業精神明顯增強,從而為財政的改革與發展創造了更加有利的社會環境;二是狠抓財政隊伍廉政建設。由局領導與各股室主要負責人簽訂《黨風廉政建設目標責任書》及《糾風目標責任書》,并在黨員干部中深入開展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大討論,不斷完善黨風廉政建設制度,大力推行政務公開,強化監督職能,形成以內部監督、源頭監督、群眾監督為主的監督體系。認真開展月查季審工作,嚴肅查處黨員干部隊伍中的違紀問題,狠抓各項制度的貫徹落實,控制各項費用,降低行政成本,有力地促進了我局黨風廉政建設,推動了財政工作的全面進步。三是深入開展爭創“四有”領導班子、“五好”干部隊伍活動。根據縣上的安排和要求,利用周五黨團日,一方面組織廣大干部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會議、《黨章》和國務院32號文件精神,遠學孔繁森、鄭培民,近學艾買爾·依明、姜英等先模人物事跡;另一方面結合民主生活會,根據整改措施和目標,認真對照檢查和反思個人行為,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達到自我完善和提高的目的。同時,按照執政為民的要求,緊密聯系我縣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倡導“用心想事、用心謀事、用心干事”和“增強責任意識、增強創新意識、增強服務意識”的實干精神,引導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把心思用在謀發展、干事業上,把精力投入到辦實事、抓落實上,把工作體現在解民憂、促和諧的行動中,以良好的作風擔當起經濟飛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安定的歷史重任。
回顧過去,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展望未來,我們肩頭的擔子任重而道遠,今后,我們將繼續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認真實踐“三個代表”,再接再厲,扎實工作,繼續深化財政改革,努力實現財政的持續發展,不斷開創財政工作新局面,為全縣經濟社會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民政工作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具體指導下,在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下,在民政人的辛勤耕作下,緊緊圍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銳意進取、團結奮斗,使民政各項工作明顯進步,民政事業全面發展。特別在近幾年中,民政人肩負著“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困”的使命,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中做出了積極貢獻。——在救災工作方面我旗主要的自然災害是旱災、霜凍和洪澇災害,而旱災基本!上年年發生,幾十年來在救災上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效。一是有效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如在2002年原賽漢鄉王官梁村發生的龍卷風,災害發生后,能夠及時地轉移安置群眾,保證生命安全,同時轉移群眾的物資和財產,讓損失降到最低;二是有效保障災民的基本生活,維護災區的社會穩定,在災害發生后,能確保災民有飯吃、有衣穿、有臨時住所,有醫療
本文來自 精品文庫網(www.onqlf.tw),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