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
關鍵詞:老年睡眠;精神健康
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一種身體、心理和社會的完好狀態,可以理解為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三維組合[1]。由于全球人口的老齡化,1993年WHO提出“健康老齡化”“科學為健康老齡化服務”的宏偉目標,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精神健康和社會經濟狀況密切相關的。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已提到議事日程上,國內外學者針對老年睡眠及精神健康方面展開了積極的探索和研究。現綜述如下。
1老年睡眠的研究現狀
1.1老年睡眠的特點健康的睡眠,是指能完全解除身心疲勞并能使身心恢復到次日所需能量的睡眠。老年人相對青年時期而言,由于身體生理病理等原因睡眠質量會有所下降,其特點為:①睡眠時間縮短。有資料表明[2],65歲以上的老人,就寢時間雖平均為9h,但實際睡眠時間平均約7h;②夜間易受內外因素的干擾,睡眠變得斷斷續續;③淺睡眠期增多,而深睡眠期減少,65歲左右的老年人深睡眠期約占睡眠時間的10%以下,75歲左右的老年人深睡眠基本消失。年齡越大,睡眠越淺;④容易早醒,睡眠趨向早睡早起。
1.2老年人睡眠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紀芳等[3]
系統地闡述了睡眠和睡眠障礙的有關知識,首先睡眠障礙是指睡眠總量的減少及質量下降而言,并非僅失眠,還包括睡眠過程中的異常體驗或行為,并指出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有許多,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精神或心理因素,又稱內因性失眠或心理生理性失眠,如懼怕失眠、期待、自責等等均可使情緒一直處于慢性喚醒狀態而致睡眠障礙。第二、環境因素:又稱外因性失眠或環境性失眠。如搬家、出差、住院、光線過強等。第三、年齡因素:老年人因白天活動減少,打瞌睡,精神緊張度下降,致正相睡眠也稱慢波睡眠或非眼快動睡眠(NREM-NoRapidEyeSleep)及異相睡眠也稱快波睡眠或快動眼睡眠(REM-RapidEyeMovements)均減少,使睡眠-覺醒周期縮短。睡眠位相提前,容易早睡早起,易患位相綜合征。第四、疾病因素:機體重要臟器疾患及精神疾病均可引起睡眠障礙。第五、藥源性睡眠障礙:凡能影響中樞遞質,使睡眠-覺醒節律發生改變的藥物,均可引起藥源性睡眠障礙。第六、夜班引起的睡眠障礙、不良的睡眠衛生習慣以及乘飛機旅行引起的時差性睡眠障礙等等。關于老年人睡眠質量的調查,有學者[4]采用老年人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人口統計學資料、家庭關系、身體狀況等及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AQI)調查被試的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的使用情況及日間功能等。結果顯示影響老年人睡眠質量的主要生理因素是夜間如廁、夜間易醒早醒、再入睡困難打鼾等。其次疼痛不適、發冷、發熱、做惡夢等生理不適也影響其睡眠質量。ErsserS等[5]調查了在普通醫院和家庭病房的老年人的睡眠情況后指出在這兩種居住環境條件下主要影響睡眠的原因是:夜間頻繁去衛生間、嘈雜的噪音、身體的疼痛及不適等,并且強調指出干擾睡眠不僅能影響人的健康而且妨礙老年人疾病的恢復。
1.3老年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老年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sleepapneasydney,SAS)是一組于睡眠期間反復發作的低氧、高碳酸血癥、酸血癥,可引起心腦等多器官損害的臨床綜合征。SAS是具有一定潛在危害的老年人常見疾病,患病率高,合并癥多,易發生夜間病情惡化及夜間猝死。有資料表明[6,7],65歲以上的老人半數以上的人有睡眠障礙,SAS的發病率高達20%以上,并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2老年人精神健康及相關因素分析的研究現狀
2.1老年精神健康認識得到提高近年來,隨著心理衛生工作發展迅速,老年人口的健康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老年人的物質生活質量提高以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質量,老年精神健康方面的研究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態勢[8]。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的老年人可以接受“心理障礙”的診斷,而不能接受“精神障礙”的診斷,誤以為前者較輕。實際上“心理”與“精神”是同義語,“心理健康”就是“精神健康”是指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的,包括心理過程和個體心理特征的正常,其涵義為[9]:①個體心理活動內部一致,知情意心理過程協調;②個體心理活動與外部環境統一,表現一致,即主觀反映與客觀現實相符;③個體與環境協調,人際關系和諧;④人格健全,個性心理特征相對穩定。
2.2老年精神健康狀況的調查范圍逐漸擴大目前,我國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狀況調查的范圍不斷擴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人群年齡分布擴大。據統計[10],長壽老年人會越來越多,男性平均壽命75.2歲,女性則為79.8歲,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探討高齡老人心理健康狀況更加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②人群地域分布擴大。自從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老齡化作為一個戰略目標后,各國老年學家均為此目標而努力。我國老年精神健康調查從以往的城市老年人群逐漸擴展到農村老年人群,這也是由于我國3/4老年人在農村的現狀決定的,邱蓮[11]隨機抽取廣東農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175人,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問卷調查,并與城市退休老人的心理狀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老年人,且心理問題突出;③人群區域分布廣泛。傅素芬等[12]隨機選取杭州市居民區60歲以上的老人440名,采用紐芬蘭主觀幸福度量表,SCL-90及生活事件評價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社區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及心理健康水平,并分析影響老年人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相關因素。吳振云等[13]采用自編老年心理健康問卷,評定441例年齡55~106歲集中養老者和1010例年齡55~96歲北京城區居家養老者,結果顯示居家養老者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好于集中養老者;④特殊人群調查增多。隨著現代生活的不斷變革,老年人群中分化出許多特殊的群體,比如高學歷老人、“空巢”老人、富商家庭的老人等等,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同樣也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也為我國老年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全面的科學的依據。
2.3影響老年精神狀況的因素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一般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2.3.1老年人口學特征(年齡、性別、婚姻、文化程度、職業)和健康狀況、患病數、生活事件以及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蔣伯均等[14]在上海黃浦區某社區北片、南片分別抽取1448名和1267名老年人,進行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老年人心身健康調查表心理狀況有關因素分析結果城市老年人心理衛生問題的發生和性別、婚姻狀態、居住情況、心情不好時是否有人或找人傾訴無關,而和年齡增長、文化程度低、醫療費用占收入比率高、月人均收入低、對經濟情況感覺不滿意有關。邱蓮[11]隨機抽取廣東農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175人,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問卷調查,并與城市退休老人的心理狀況進行比較分析,調查中SCL-90各癥狀因子的問題檢出率分別為軀體化13.14%,強迫11.11%,人際敏感9.14%,抑郁15.42%,焦慮敵意8.33%,恐怖5.56%,偏執6.85%,精神病性5.71%,其他3.12%。至少在一項以上陽性癥狀因子的農村老人83人,占樣本總數的47.42%,而城市離退休老年人僅占32.14%,結果顯示農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差,有其復雜的社會心理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偏低、生活條件艱苦、生活方式缺乏科學性、對健康缺乏正確的認識隨兒不隨女的傳統養老觀念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對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