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部控制是否完善,對于防范會計信息失真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目前會計信息失真嚴重,與我國企業內部控制乏力有關。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減少會計信息失真,應當改善內部控制環境,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關鍵詞:內部控制;會計信息失真;控制環境;公司治理
一、完善內部控制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內在要求
防止會計信息失真是內部控制的一項基本目標。內部控制的基本目標包括三個方面,即財務報告目標、營運性目標和遵循性目標。實際上,人們最初建立內部控制制度的初衷就是為了防止舞弊現象的發生。通過內部控制,各部門和人員之間相互審查。核對和制衡,避免一個人控制一項交易的各個環節,可以防止員工的舞弊行為,也能減少虛假財務報告的發生。盡管現代內部控制的目標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防止財務報告舞弊,而由防弊為主發展為以興利為主。但是,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始終是內部控制的一項基本目標。
在現代企業制度下,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分離,資財提供者往往不親自參與對企業的管理,而是將企業交托給專門的經理人員經營管理。這樣,經理人員與股東等資源提供者之間便形成了委托代理關系。受托人必須如實地向資源提供者報告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不得隱瞞、欺騙。管理當局應當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負責,如果披露虛假會計信息,管理當局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當然,股東會聘請獨立的第三者——注冊會計師對管理當局提供的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公允性加以驗證,并發表意見。但管理當局也應當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保證交易的發生都經過了必要的授權,并進行了完整。連續、系統、真實的記錄,按照會計準則和其他信息披露規范編制財務報告。這不僅僅是審計的需要,更主要是管理當局受托責任本身的需要。因此,合理地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是管理當局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的一項重要目標。
1977年,美國發布了《反國外行賄法》,該法律明確了內部控制對預防和發現舞弊行為的作用。該法要求所有公開上市公司設計并保持內部控制系統,該系統應能充分為下列事項提供合理保證:(1)交易經管理當局授權;(2)交易被恰當地記錄以使編制財務報表及保持資產的受托責任;(3)只有在管理當局授權之下才能接近資產;(4)現有資產應當與記錄的受托責任相比較,并采取適當的行動處理任何差異。AICPA(1949)、COSO(1992)、內部審計師協會(IIA)、歐洲中央銀行(ECB)以及我國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等也都將保證財務報表的真實可靠作為內部控制的一項基本目標。
二、內部控制環境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因素
1985年,由AICPA.美國審計總署(AAA)、FEI、IIA及管理會計師協會(IMA)共同贊助成立了全國舞弊性財務報告委員會,即Treadway委員會,該委員會所探討的問題之一就是舞弊性財務報告產生的原因,其中包括內部控制不健全問題。Treadway委員會(1987)研究后認為,容易產生財務報告舞弊且舞弊不容易被察覺的情形有:(1)缺乏警覺地監督報告過程的董事會或審計委員會;(2)內部會計控制薄弱或不存在;(3)非經常性或復雜的交易;(4)需要管理當局主觀判斷的會計估計;(5)缺乏有效的內部審計機構,包括內部審計機構規模不大,限制審計范圍。而如果公司道德氛圍差則會加劇這些情形。據美國《內部審計》雜志上的一份調查報告表明,自1986年2月起至1990年11月止已發現的114例欺詐案件,多數與虛假會計信息及內部控制不健全有關(杜濱,李若山2000)。另外,據KPMC對美國3000家大中型公司的調查,舞弊有52%是通過內部控制發現的,有47%是通過內部審計檢查發現的(允許多項選者)。可見,內部控制對于防止財務報告舞弊意義重大。
而企業的控制環境則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因素。控制環境包括員工的誠實性和道德觀、員工的勝任能力、管理當局的管理哲學和經營風格、董事會或審計委員會、組織結構、授予權利和責任的方式、人力資源政策和實施等。控制環境構成了一個單位的氛圍。
管理當局的誠實性和管理哲學,是充分的公允披露、防止敵意隱藏不利消息或進行盈余操縱的保證。即使設立良好的內控也會因執行者的能力不足或道德敗壞而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如果管理當局本身就缺乏誠實,那么就會對整個公司的道德觀形成不利影響。Treadway委員會(1987)指出,高級管理人員的狀態——公司環境或財務報告編制的文化是影響財務報告誠實性的最重要因素。盡管有一套書面的規定和程序,如果管理人員的狀態松散,則更有可能發生財務報告舞弊現象。事實上,從會計信息失真的動因來看,關鍵往往不在于會計人員本身舞弊,而是由于企業管理當局從自身報酬、聘任等角度出發,有進行盈余管理甚至財務操縱、欺詐的動機。而由于制度的原因,會計人員往往受制于管理人員,不得不屈從于管理當局,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欺騙外部信息使用者。
管理當局對內部控制和財務報告的關注是防止出現虛報、漏報錯誤的重要方面。不論其他控制要素是否存在,管理部門缺乏誠實性或對內部控制不感興趣,都會導致內部控制失效。管理當局對內部控制的支持有助于預防虛報、漏報錯誤的發生。因為管理當局的態度將影響到會計人員和其他部門的工作態度,如果管理當局對內部控制重視,企業內的其他人就會感覺到這一點,職工就會認真履行其職責,遵守既定的控制制度,財務報告的差錯就會減少。反之,如果管理當局并不關心內部控制,并沒有給予有效支持,那么員工就不會認真執行有關的內部控制制度。事實上,許多企業之所以管理混亂,就是因為企業領導對內部控制不重視,甚至自己隨意破壞有關的內部控制。如Treadway委員會對119個1981-1986年間被SEC提起訴訟的財務報告舞弊行為的研究發現,這些公司的管理當局經常能夠越過內部控制系統。從我國的許多案例來看,內部控制失效、會計信息失真的癥結點更是出現在權力居。因此,管理當局對內部控制的態度是決定內部控制是否有效的關鍵所在。
三、內部控制是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有力保證
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可分為兩類:非故意性行為和故意性行為。非故意性行為是指由于會計人員素質低下或過失等原因,導致在會計規范的范圍內選用會計政策不當,而導致加工出來的會計信息不能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故意性行為則是會計人員在內部人的授意、脅迫之下,為了企業管理當局的私利,不遵守有關會計原則,故意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內部控制的手段包括職責劃分、授權批準、實物控制、會計系統控制。內部審計等。無論是故意性失真還是非故意性失真,上述控制手段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減少或預防會計信息失真的作用。
上一篇:現代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制度的探討 下一篇:內部控制制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