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力球運動是以太極原理為理論基礎,以柔、圓、退、整為技術特征,以套路演練和隔網對抗為主要運動形式,具有中華民族特色、注重內外兼修的體育項目。1體育院校柔力球課程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互動行為,是學生通過柔力球以各種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自覺、刻苦、合理、科學的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和提高綜合素質;同時,體育院校通過系統學習柔力球技能及理論,培養學生具有從事柔力球運動教學、訓練、競賽、裁判、管理和科學研究的知識和能力。如何通過柔力球課程歷練大學生創新精神、增強大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則是柔力球教師務必攻關的重要任務,也是體育院校大學柔力球課程內容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通過對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本科2009級216名大學生柔力球教學課堂中應用教學內容改革實證,進一步探究改革教學內容對學生相關學習柔力球理論、技術效果,審視體育專業院校開展柔力球專業課堂的后續啟示。
1.2研究方法
課題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對比實驗法、數理統計法等方法進行研究。
2研究設計與過程:
2.1 原始資料獲取階段
對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本科2009級216名大學生按照出生年月日先后順序排序,依據年齡由小至大每6人中依次編排出6個教學班。(2)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并進行專家咨詢,細化為對照班(1班、2班)、理論實驗班(3班、4班)、技能實驗班(5班、6班)。
本項工作中完成了實驗班集體的隨機編排、設計了實驗對比的教學方案、整理出了后期數據處理的實驗對比數據原始庫等方面具有較高真實性和代表性的原始數據,為后期柔力球教學內容改革的真實、可靠性提供了科學依據。
2.2教學實驗實施階段
對照班采取常規的柔力球教學方法,以8學時完成柔力球理論教學,以4學時完成柔力球專項輔助套路教學,以4學時完成中老年規定套路1教學,以4學時完成中老年規定套路2,以10學時完成柔力球飛龍系列規定套路1的教學,以4學時完成柔力球飛龍系列2的教學,以12學時套路復習及自編套路輔導,以2學時完成考核(考核方式為12人一組集體自選套路演練),理論考試則依據學校安排進行。
理論實驗班的柔力球教學及考核近似于對照班的分配方案,僅將理論教學時數調整為4學時,中老年規定套路1、柔力球飛龍套路1各增加2學時,其它學時內容安排同于對照班。
技術實驗班采取常規的柔力球教學方法,以4學時完成柔力球理論教學,以4學時完成柔力球專項輔助套路教學,以4學時完成中老年規定套路1教學,以10學時完成柔力球飛龍系列1套路教學,以及10學時完成柔力球中老年規定套路2與柔力球飛龍系列2中動作素材單元,以12學時完成套路復習及自編套路輔導,考核方法雷同于對照班。
2.3數據采集與處理階段
采集6個班(每班分成三個自選小組)的理論及技術考核成績數據,采用SPSS13.0對數據進行T檢驗,為本研究提供推理基礎。
3實驗結果分析與推理
3.1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柔力球基本理論成績分析
通過表1和表2中可以反映出,對照班、理論實驗班和技術實驗班之間理論考核成績間相當:其中,對照班理論測驗成績為79.319±6.0835,理論實驗班理論測試成績為79.556±5.5077,技術實驗班理論成績為79.292±6.3255,顯著水平為0.959>0.05;根據三個班別間的理論成績多重比較中反映:對照班同理論實驗班、技術教學實驗班同對照班、理論實驗班同技術實驗班之間均差值分別為-0.236、-0.028、0.264,P值均>0.05。據此,實驗結果證明:將柔力球理論教學從8學時調整為4學時對學生掌握柔力球基本理論知識不具有明顯的效果。
3.2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柔力球技術測驗成績的分析
調整后的教學內容對于能否促進學生對柔力球基本技術的掌握及創新應用,我們通過自創自編套路技術考核成績的匯總,并對此作了統計分析。對照班技術測驗成績為74.833±0.9494,理論實驗班測驗成績為83.667±0.8049,技術實驗班測驗成績為86.750±0.8599,顯著水平為0.000(見表3);對照班同理論實驗班、技術實驗班同對照班、理論實驗班同技術實驗班間均差值分別為-8.833、11.917、-3.083, P值均<0.01(見表4)。統計結果說明:一方面,兩個實驗班的柔力球技術測驗成績均高于對照班,且其差異達到了統計學上的顯著性意義;另一方面,技術實驗班的柔力球技術測試成績高于理論實驗班的技術測試成績,且其差異也達到了統計學上的非常顯著性水平。
3.3教學內容調改后的教學評價
作為體育院校的柔力球課程建設目前尚未出現可參考依據,本研究對照班學時教學內容的安排是依據武漢體育學院、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江漢大學體育學院等高校有柔力球教學課堂的老師們共同研究制定的。根據課堂教學實際情況及期末教學總結顯示:該教學內容也是符合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大學生實際客觀實際的。當然,對照班教學課堂任務緊湊,既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要強調“教法”,又需要重視“學法”;既需要強調班級內各小組學生的共性與統一性,又需要發現和區別對待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既需要培養學生間團隊協作意識,又要激勵學生個體能動性與積極性;既要注重柔力球基本技術動作質量與規格,又要培養學生自我創新意識與自創柔力球套路能力。
將對照班柔力球理論教學時數由8個學時調整至4個學時,期末理論測試成績顯示對照班、理論實驗班及技術內容實驗班之間并無差異,說明以柔力球技術原理及柔力球套路創編原理、比賽規則、場上組織及套路評分等理論為主的柔力球理論教學符合目前大學生柔力球理論需求現實;其次,以4學時的技術教學中促成學生體悟和掌握柔力球技術理論的成效跟4學時柔力球專項技術理論教學的成效無明顯差異。理論實驗班的技術測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班則是其技術實踐課多4個學時的必然。
技術實驗班區別于理論實驗班的特征是將幾個套路分解成若干柔力球動作素材,避免了規定套路教學主體受限制性,以較短時間完成了套路中所涉及的動作,一方面避免了學生對規定套路記憶帶來
的苦惱,另一方面,利于學生對單個動作素材的熟練掌握,同時將重新組合一連串動作的思維空間留給了學生。另外,考核是以12人為一小組,這樣促使集12人之思,共同協作將動作素材重新組合不同的套路,也利于大學生突破教師教學的動作素材,獨立自主創新的柔力球技術動作。
4結論
4.1在體育院校柔力球教學過程中,適量減少技術理論教學課以增加柔力球技術課時量,利于促進學生對項目技術的掌握與實戰技能的提高,而技術的提高也同時助于學生對相關項目理論的理解與掌握。
4.2激發學生群體自創能力,突破多套路教學內容,融合以賽代考的成績考核模式,以中老年規定套路1與柔力球專項技術教學套路為基礎,將相關套路動作素材單元化處理傳授給學生,利于學生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利于學生在比賽及創編套路中對柔力球運動本質的把握,利于學生在學習、訓練、比賽中團隊意識的培養與提升,利于學生體驗比賽、創編套路的成功感和快感。
5結語與啟示
當然,動作素材單元化與以賽代考相融合的教學模式在柔力球教學應用,需要較大的創新空間,對任課教師的創造性、整體性思維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需要教師對柔力球前沿的新套路技術有敏銳的掌握及分解能力;因其強調學生的獨立創編能力,課堂教學秩序變得更難控制和掌握,對教師因材施教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相應也需要教師具備更強的控制課堂的能力;動作素材單元化相應需要對柔力球基本技術動作進行分類、匯總,也為下一步如何建立與完善柔力球套路動作單元素材庫指明了后續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王 宏,石大玲·柔力球入門與提高[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9)。
[2]錢偉長·論教育[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7)。
[3]馬啟偉,張力為·體育運動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