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氛圍:
一道蒼遠、古老、悠久、縱深感極強,類似土墻一樣充滿凸凹不平感的畫面大幕上有金屬色鏤刻的“安代風情”四個斑駁大字,幾組不規則的燈光點面不均地照射在畫面上。
“安代風情”四字熠熠生輝。
序
在上述場景的氛圍中,馬頭琴悠悠的旋律在舞臺上回蕩,音樂氣氛凝重、渾厚,顯得悠遠動人,音樂中大幕徐徐升起。
舞臺正景:一束強光直射舞臺正中以夸張的勒勒車轱轆為主體道具的勒勒車上。車上跪著一病態十足、憂郁萬分的少女。另有兩組光分別照在另兩組人物身上。音樂片刻寧靜,一群為病女祈禱的人們側跪于舞臺一側,向著側幕出口的地方在虔誠地迎請著……此刻,一陣“博”的銀镲與銅鏡的撞擊聲由遠而近,舞臺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女“博”的身上,充滿渴求與希望。女“博”走近病女,繞其四周觀看后,開始對著病女舞動,口中念念有詞:
可憐的姑娘,從地上站起來吧,把你的頭高高揚起來吧,天上的神靈保佑著你啊,快回到親人們的中間來吧。
(一段女博的獨舞)
博舞后姑娘無動于衷,再舞仍無反應,博的勁頭開始減弱,弱到無可奈何的程度,最后,悻悻地看看大家,搖頭,匆匆離去。這時,眾人刷地抬起低垂的頭,想從病女身上看到復原的奇跡,見仍無動靜,人群中猛然站起一中年漢子,手持繩甩,走近姑娘,仍不被理睬,中年人無奈,仰面問天,跺腳問地,病女仍不能理解這一切。此時,中年人以極大的悲婉之情舞起安代,朗聲唱道:
天上的病魔隨云彩走吧,地上的病魔跟旋風去吧,還我一個清醒的女兒,讓她跟我一塊回到自己的家啊!
在中年人的唱和之中,其他的人們或仨或倆地站起,圍向病女忽遠忽近地手持不同物件跳起安代,在大家震耳欲聾的唱和與腳踏的安代歌聲中,病女開始蘇醒,并漸漸地抬起頭,先是迷茫地看著眼前的一切,繼而眼睛開始發亮,一步步的站立起來,一部分一部分地認識了眾人,當她看到自己的父親時,不顧一切地撲上去,以跪姿抱住了父親的大腿,悲慟不已。這時,病女的情人從人群中走出,上前扶起病女,病女心中的熱情開始渲泄,一段失而復得、極為纏綿的雙人舞。當倆人正沉浸在愛的海洋之中時,病女抬眼看到搖籃一樣的勒勒車,推開情人,猛地跑過去,張開雙臂死死地抱住車轱轆,象重新回到了母親的懷抱一樣,癡戀、陶醉、執迷。此時,音樂響起,熱情、厚重、激昂,眾人一擁而上,以不同的造型動作將傾斜的車轱轆豎起,燈光在大亮的瞬間逐漸減弱,只有一束追光映照著母親一樣的車轱轆和她懷中的女兒……
定格,洛幕。
卷一祭祀篇
幕啟:
天幕上一株郁郁蒼蒼,虬枝旁逸,歷盡滄桑,飽經風雨洗禮的古樹傲然聳立。大樹下,各種諸如牛頭、羊頭及果品的供品默然地擺放著,在類似古剎號鼓鑼镲的祭祀音樂聲中,舞臺可見一老者(即主祭人)在向已掛滿五顏六色的彩條的古樹上莊重地系著又一彩條,眾人向著大樹虔誠地跪拜著 在古老的祭祀音樂聲中,一群男博帶著面具上場,一段頗具祭祀韻味的男博群舞。在博的舞蹈即將結束時,老者走到眾人之前,手持祭械,高聲吟誦祭詞:
金蛙鉆到井里了,晚上就打雷吧!銀蛙跳進泉里了,夜間就降雨吧!鳳凰落到馬背上,人丁就會興旺啊!彩虹落到牧場里,牛羊就會肥壯啊!神樹有神明啊,日月就會靈光!神樹多福蔭啊,草原就會吉祥!
此時,舞臺眾人洗耳恭聽,以靜為主。主祭人誦畢。眾人紛紛站起,擁向大樹系著彩布條。這時,在老者的一聲長喝之下,眾人繞著古樹而舞,一段莊嚴、凝重、神圣的祈禱舞。
祈禱舞在接近尾聲時,倆人抬出一桶圣水端放在老者身邊。老者凈手拜禮之后,分別向著眾人點潑圣水,在眾人都享受到圣水的洗禮后,老者拿起樹枝,蘸著圣水,向著蒼天,向著大地,酣暢淋漓地潑灑著圣水。此時的舞臺,珠光點點,水滴飛滅,眾人沉浸在希望的甜蜜之中,似乎沐浴在如蜜的喜雨之中。
在莊嚴而神秘的祭祀進行中,燈光一轉,從神樹的樹葉縫隙中透射出幾縷耀眼的陽光,光線四射,穿枝透葉。此時,音樂充滿激情和希望,人們簇擁著老者,帶著滿足和幸福的歡欣,歡騰地向著神樹,向著光明走去。
造型,落幕。
卷二婚禮篇
幕啟:
舞臺上貫滿圣潔的哈達,看似象無垠的白云或無邊的海洋。人們在圣潔的哈達舞中做出各種祝福的造型,神圣而真誠。在人們真摯的哈達舞中,一老者走向臺前,朗頌贊詞:太陽的光輝,
讓牛羊肥壯五谷滿倉;天上的甘露讓水草豐美人丁興旺;真摯的祝福,讓所有的人們幸福安康;美好的愛情,象蜂蜜一樣甘甜久長。
贊詞完畢,眾人的賀喜之歌響起:
金鞍寶馬喲拴在玉柱上,銀白氈毯喲鋪在草地上,圣潔哈達疊放在那佛龕上,喜慶美酒獻給所有的尊長。合婚月就是這個月,成婚日就是這一日。殺了牛羊備好席,看好日子來成親。象太陽月亮那樣光輝,象紅花綠葉一樣般配。歡宴上的親朋好友,為這吉日良辰而干杯。
伴著歌聲,眾人手捧著各種賀禮分別穿梭過場,一幅婚慶繁忙熱烈的喜人景象。
在眾人過場的同時,由人搭成的鏡子立于舞臺之中,新娘懷著喜悅而又眷戀的心情走到鏡子前,鏡中立刻映出新娘身著盛妝、花枝招展的倩影。新娘對著鏡子,整理頭飾和裝束,一段富有激情的“嫁之舞”。
在新娘被出嫁的喜悅陶醉之時,幾位姑娘手捧著織物出現在鏡中,分別以不同的形式圍著姑娘繡著嫁妝。在新娘和姐妹們的相互交流中,“勸嫁歌”響起,感情纏綿,戀意動人:
南湖里的蓮花喲,長成了十九節的藕。湖邊出生的姑娘喲,長到了出嫁的時候。北湖畔栽的細柳喲,早已長成了大樹。樹下玩耍的姑娘喲,已到了出嫁的時候。九十九條彩帶接到你的袖上,九十九個姐妹圍在你的身旁,插在你發間的鮮花有九十九朵,九十九天的路程也要送你前往。歌聲如泣如訴,柔腸百轉,真情動人。
此時,音樂一轉,分頭媽手舉著木梳拉起新娘又來到鏡前,鏡中,分頭媽為美麗的新娘分頭,新娘感激地、幸福地與分頭媽相依相和,唱起分頭媽的歌:
單股的辮子梳成了雙,零散的被褥迭成了摞,媽媽的心血啊,好比西拉木倫河……新娘伴著分頭媽的動作,將頭緊緊貼在分頭媽的懷中,陶醉在母愛的海洋里。
音樂纏綿、婉約。
突然,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由遠而近,接親的人馬已到,新娘和眾人驚喜地眺望,眾人招手,相擁著新娘下場。
英俊瀟灑的新郎和四個伴郎輕盈地來到大家面前,五人一段漂亮的馬舞,站成一掃^新郎急欲見到新娘,正欲進門,臺口出現四位姑娘,站成一排,擋住了新郎的去路,形成了四人攔門之勢,一段詼諧的“攔門舞”。
在攔門之中,一姑娘為了刁難對方率先與新郎一方對歌:
在我的馬群里,花色斑紋的有幾個?在我的眼睛里天上星星有幾顆‘?新朗一方的一個小伙子站出來應聲對花斑馬再多沒有四蹄挪不動窩。天上星再密,不如心上的那一顆。又一姑娘站出來唱道:鐵匠鍛打的鐵勾帶彎,為何勾不住姑娘的心圈圈‘?一個伴郎應答道:駱駝的脖子帶彎,貓爪子也帶彎,敢說是鐵匠鍛打的嗎‘?第三、四位姑娘站出來:河彎里長的樹條子帶彎……未等唱完,兩個伴郎立刻搶白道:天上的月牙帶彎,河彎里能長出它來嗎‘?一陣哄堂大笑……四姑娘見叫不住對方的陣,只好相互看看,讓過了攔門這一關。
闖過攔門關后,第三批人馬又站出來為新郎脫靴,新郎為報復攔門的刁難,故意將腳掌翹起,使她們脫不下靴來,眾人輪流上陣新郎穩住不動,最后眾人一人抱一個,一齊用力,新郎將腳掌一松,眾人象風吹草浪一樣順序地倒地,開心的笑聲蕩漾開來。
新郎周折一番后,又被第三批人馬攔住,兩位手牽長長腰帶的姑娘要為新郎纏腰帶,仨人一段輕快的腰帶舞,兩位姑娘將腰帶纏在新郎腰間,相互向兩個方向用力拉緊。新郎疼得一下蹦了起來,兩位姑娘不依,繼續用力纏緊腰帶,勒得新郎連連拱手作揖兩位姑娘灑下一串笑聲,解放了新郎。
新郎在連過三關之后,一個箭步沖到臺口,將新娘擁抱而出。
新郎新娘終于見面,新郎拉住嬌羞的新娘,倆人幸福地相擁在一起,跳起歡快的婚禮舞蹈。最后,新郎將新娘高高托起,象獲得了草原上最寶貴的靈芝一樣滿足、自豪與驕傲。
在新郎與新娘一段精彩的雙人舞之后,眾人紛紛走上舞臺,人們分別為新郎新娘穿上漂亮的婚禮服,送她們走向幸福的地方,此時,祝賀的歌聲響起:
太陽和月亮雙雙,草原和百靈雙雙,有情人要去的地方,幸福和甜蜜雙雙。歌聲中,人們向新郎新娘告別,此時,舞臺彩巾飄舞,音樂強烈,人們在歡悅的祝福中目送新郎新娘。
造型,落幕。
卷三那達慕篇
一輪滿月,掛在一碧如洗的夜空。
一簇簇篝火,烈焰熊熊,燒紅了半個夜空。
一陣陣夜鳥、草蟲、青蛙的叫聲。
馬頭琴悠揚的旋律伴著時遠時近的蒙古族長調歌聲在夜空下回蕩,一派那達慕夜晚歡騰的景象。
音樂中,歌聲從夜空中傳來:
啊—那達慕的夜晚,點燃了篝火一片,草原牧民的喜悅,裝滿了千杯萬盞。那達慕的夜晚,沸騰著歌聲一片,草原兒女的陶醉,屬于這花好月圓。
一段美麗、動人的“篝火舞”之后,燈光轉明,似晨光普照,一聲駿馬長嘶,一陣滾雷般的馬蹄聲響過,四位老漢手持四胡;似騎在馬背上一樣來到臺中,又一陣馬蹄聲響過,四老漢一驚,視線和精力全部投入賽馬場上,好來寶的韻律從老漢口中飛出:
草地上馬蹄如風,馬背上騎手如松,一陣陣疾如閃電,一匹匹快如流星。看那青鬃馬走蹄如雨,瞧這黃膘馬彎背似弓。哎,快看那沖上來的雪里紅,哈哈,那是咱的二小子楞頭青。先別說誰勝誰敗,更別說誰輸誰贏,祖祖輩輩就這樣烈馬追鳳,草原人個個都是馬背上的英雄。
在四老漢的好來寶的激越聲中,突然傳來長空大雁長鳴聲。三位女弓箭手披掛上陣一組勇猛的“弓箭舞”之后,鋪天蓋地的涌上來一群剽焊的男女摔跤手,似猛虎下山,似威龍出洞。女博克英姿颯爽,威武如男,與男博克一道,構成一道草原英武的風景線。一組強勁、有力、雄渾的男女交替的“摔跤舞”,展示出草原兒女的神勇之風。
此時,一群兒童稚嫩的笑聲伴著幾聲羊羔的叫聲從遠處傳來。一群兒童手持象征著勝利之勇的物件上場,一組輕快的“慶賀舞”,慶賀所有那達慕的勝利者,慶賀所有蒙古民族的英雄。
在孩子們的慶賀和舞臺的喜慶氣氛中,一陣劃破長空的劃拳斷喝聲傳出,兩位老人在眾人的簇擁下劃拳上場,周圍有人用力地搬著酒壇子,兩位老人劃拳至舞臺中心,越劃越熱,越劃聲音越高。幾乎到了誰也不肯服輸的程度。此時,孩子們、青年人也都進入了陶醉的狀態中,在音樂的牽引下,所有的人們伴著劃拳的情緒跳起了“醉安代”,人們醉得天旋地轉,醉得酣暢淋漓,醉得翻江倒海,音樂
嘎然而止。人們造型在各種醉態中。
落幕。
尾聲
幕啟:
一輪碩大的紅日映在天幕上。舞臺上一個潔白的蒙古包分外惹人眼目。忽遠忽近的蒙古長調時隱時現。音樂聲中,一位老人和一個兒童手牽著手從太陽中,從遙遠的地平線走來,時隱時現,忽高忽低,走的昂揚、有九意喻著一個偉大民族的繼往開來。
當老人和孩子走出地平線,從蒙古包中走出的時候。燈光大亮,音樂急轉,所有的演員在舞臺上形成方陣把老人和孩子突出于舞臺前。
此時,音樂進入安代的節律中,老人和孩子在音樂的昭示下,分別以不同的姿態對舞安代,老人有古來之風;孩子有未來之氣,一老一小在舞臺上形成強烈對比,情緒進入高潮。
在老人和孩子的鼓舞下,所有的人們激情鼎沸。
隨著一聲長喝,滾雷般地軍鼓和打擊樂象灑下一串滾動的雨點,所有的人伴著音樂的節奏駿馬飛奔般地舞蹈,所有的激情都集中到腳與腿上,所有的歡樂也都集中到腳與腿上,一組激動人心,既有民族韻味又有“踢踏舞”風格的“蹄雨舞“,舞蹈似雨珠飛漉,似暴雨傾盆,似珍珠落玉盤,似千萬只馬蹄激烈地叩擊著大地。
此時,所有的聲樂演員全部上場,邊歌邊舞,人們在音樂中忘情地唱、忘情地跳,隨心所欲,蹲、跑、站等形式同時出現,幾位小伙把孩子高高托起,一個精美的造型,隨著音樂的烘托,舞臺把所有的人們定位于造型之中。
音樂仍在轟鳴,開幕時的天幕景色徐徐落下,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