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摘要生物技術產業是美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巨大。本文根據相關文獻,研究了美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空間分布特征及對我國的啟示,以供有關部門參考。
摘要生物技術產業是美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巨大。本文根據相關文獻,研究了美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空間分布特征及對我國的啟示,以供有關部門參考。
關鍵詞美國生物技術產業空間分布 美國的生物技術起步最早,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具備了全球最先進的技術水平、最多數量的技術成果儲備,也具備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技術進步領先,人力資源充足,專利保護得力,資本市場結構合理,關聯產業和支撐產業發展完備,并制定了產業發展戰略和實施了有力的產業發展推動措施,已經形成多個發展勢頭良好的產業集群和優秀的產業發展環境。目前,生物技術產業已成為美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美國
內容摘要:作者:韓潔 譚予涵 譚霞 王芳 王敏 摘要:美國實施版權戰略促進了版權產業的快速發展,為美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應借鑒美國實施版權戰略的成功經驗,在文化產業立法、文化產業的科技投入和創新、文化產業的產業化以及國家在政策上的扶持都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作者:韓潔 譚予涵 譚霞 王芳 王敏
摘要:美國實施版權戰略促進了版權產業的快速發展,為美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應借鑒美國實施版權戰略的成功經驗,在文化產業立法、文化產業的科技投入和創新、文化產業的產業化以及國家在政策上的扶持都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關鍵詞:版權戰略;文化產業;中國
二、美國版權戰略的主要內容
(一)美國的版權產業
在美國,人們主要采用“版權產業”來表述商業的和法律的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廣義的版權產業,是指與創作、傳播、復制和發行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行業和收集、儲存與提供信息的信息行業,主要包括圖書、報刊、音像、電子出版業,廣播、電影、電視業、音樂、戲劇、舞蹈等藝術表演與其他娛樂業,工藝美術、建筑藝術、園藝設計業,電腦程序設計與軟件開發業,信息網絡傳播業、廣告業等等。簡單地說,版權產業就是使用智力作品并依靠版權保護進行經營和持續發展的產業。版權產業是知識經濟的重要支柱和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出版產業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版權作為一種獨立的產業,美國在1977年就確立了。為了加強版權保護制度的建設,美國在1976年修訂了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版權法。自此,美國經濟結構發生了戰略性的轉變,由過去以農業、重工業為主轉變為優先發展信息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版權產業是當今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產業之一,是文化產業的核心和基礎因素,其發展水平被國際社會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基本標尺。依照國際知識產權聯盟的標準,版權產業可分為四類。第一,“核心版權產業”,主要包括廣播影視業、錄音錄像業、圖書、報刊出版業、戲劇創作業、廣告業、計算機軟件和數據處理業等,其基本特征是研制、生產和傳播享有版權的作品或受版權保護的產品。第二,“部分產權產業”,產業內的部分物品享有版權保護,較典型的如紡織、玩具制造和建筑業等。第三,“發行類版權產業”,主要是以批發和零售方式向消費者傳輸和發行有版權的作品,如書店、音像制品連鎖店、圖書館、電影院線和相關的運輸服務業等。第四,“版權關聯產業”,其所生產和發行的產品完全或主要與版權物品配合使用,如計算機、收音機、電視機、錄像機、游戲機和音響設備等產業[1]。
(二)美國版權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版權產業與美國的經濟發展、外匯收入、文化擴張息息相關。版權產業對美國經濟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美國,版權產業尤其是“核心版權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因,是美國“知識經濟”的驅動力。根據國際知識產權聯盟發表的《美國經濟中的版權產業:2002年度報告》,版權產業對美經濟的作出了重大貢獻。
1.美國版權產業帶動經濟增長。根據有關的報告顯示,自1977—2001年的24年里,美國GDP中版權產業一直保持穩定增長勢頭,其中“核心版權產業”的年增長率平均為7.01%,超過同期其他非版權類經濟部門增長率(3.0%)和美國經濟總增長率(3.2%)的兩倍多。24年中,其產值已從1977年的434億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5351億美元。1999年以來,美國經濟大幅下滑,2001年的美國經濟已顯露疲憊之態,GDP增長從2000年的4.14%降到2001年的1.18%。然而,美國版權產業卻能“逆勢而行”,其凈產值依然保持遞增態勢。在實際GDP中,“核心版權產業”1999—2000年和2000—2001年的增長率分別為8.36%和3.34%。2001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凈產值總計為5351億美元,占當年GDP比重的5.24%;總體版權產業產值達到7912億美元,約占GDP比重的7.75%。就產值來說,核心版權產業超過了美國制造業中的任何部門,如化學、金屬加工、塑料與橡膠制品、電子設備、工業機械與設備,也超過了所有主要制造業產值的總和[2]。
2.美國版權產業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1977年,美版權產業的就業人數為300萬人,占全國就業總量的3.30%,2001年美國版權產業就業人數已達800萬人,占全部就業人數的5.90%。“核心版權產業”的表現尤其突出,創造的就業機會遠多于飛機、汽車、鋼鐵、藥品、紡織、食品加工和電子器件等傳統知名產業,提供的就業量甚至比化工、紡織、木材、造紙、家具、飛機、石油和煤炭產業的就業人數總和還要多。
3.美國版權產業的出口額居美國各行業之首。1991—2001年,出口額平均年增長9.41%。據保守估算,2001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的出口額至少有889.7億美元,遠遠超過化工、汽車、飛機、農產品、計算機和電子器件等產業的出口額。計算機軟件和電影業的出口表現最為搶眼,2001年的出口額分別為607億和1469億美元,是美創造出口利潤的兩個大戶。
三、美國版權戰略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啟示
(一)完善的法律制度,重視版權的保護
美國是世界上較早實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國家之一,1790年美國就頒布實施了第一部《版權法》。此后,根據美國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美國國會不斷地對《版權法》加以調整和完善。1976年美國對版權法進行了全面修改,修改后的版權法構成了美國現行版權法的基本法律框架。1976年版權法自實施以來到2000年先后經歷了46次修正,經過不斷修正,使法律更加完善,版權保護也更加全面。例如,2003年美國版權法將個人著作權保護期從著作人終生及死后50年延長至70年,公司版權保護期從75年延長到95年[3]。
在不斷發展和進步的科學技術背景下,文化產業中圍繞版權方面也不斷地出現新的法律空白,為了彌補這些空白,美國政府及時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例如,為了加大對涉及電影和錄音制造業的版權侵權的處罰力度,國會在1982年通過了《反盜版和假冒修正法案》。最為明顯的是在數字版權領域,為了加強數字版權保護,美國國會頒布實施了多部數字版權保護法案。為了保護和促進美國軟件產業的發展,美國在1980年就頒布實施了《計算機軟件保護法》,成為最早采用版權制度來保護軟件知識產權的國家。為了適應數字化時代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美國國會先后通過了《反電子盜版法》(1997年)和《跨世紀數字版權法》(1998年),以加強數字化知識產權保護。通過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加強對美國文化產業的保護,提高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在加強國內相關立法同時,美國大力推動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化進程,以促進其文化產業占領國際市場。根據美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美國通過《伯爾尼公約實施法》,開始對《伯爾尼公約》的成員國提供高水平的版權保護。當《伯爾尼公約》對版權保護的原則和標準,已經不能滿足美國的需求,一方面,他們利用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中的特別301條款,迫使其他國家加強對美國版權的保護;另一方面,從1986年開始,美國利用《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的機會,全力推動建立與國際貿易相關的國際版權保護體制和機制,1994年最終達成了TRIPS協議。大大提高了國際保護版權的整體水平,而且為越來越多的國際版權糾紛建立了爭端解決機制,TRIPS協議使美國日益強大的文化產業獲得了廣泛有效的國際保護機制。
(二)政府制定優惠政策,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內容摘要:美國的國家出口戰略是在90年代初開始實施的。該戰略是美國政府為擴大本國商品出口,鞏固并拓展本國出口市場而提出的一項重要的貿易保護主義戰略措施,其突出特點在于,強調國家(美國政府)的力量是促進出口的力量源泉。實施這一戰略的核心是政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包括經濟、政治、立法、外交、國內外服務等各種措施,系統化地全方位出擊,為美國企業擴大出口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
美國的“國家出口戰略”是在90年代初開始實施的。該戰略是美國政府為擴大本國商品出口,鞏固并拓展本國出口市場而提出的一項重要的貿易保護主義戰略措施,其突出特點在于,強調國家(美國政府)的力量是促進出口的力量源泉。實施這一戰略的核心是政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包括經濟、政治、立法、外交、國內外服務等各種措施,系統化地全方位出擊,為美國企業擴大出口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一、美國實施“國家出口戰略”的措施及效果“國家出口
本文來自 精品文庫網(www.onqlf.tw),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