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除認真做好備課、上課、課外輔導以外,還挖掘了教學過程中一些“小”處,通過教學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除認真做好備課、上課、課外輔導以外,還挖掘了教學過程中一些“小”處,通過教學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開展“小”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1.每課練好兩個字活動。每一節課,在進行新課之前,都有一名同學(已經給學生編號了,依次輪流)在黑板上寫上兩個字,然后師生一起做評價,一起修改,一起練習。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寫字水平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每生每月辦一份小手抄報。為了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積累資料、組織材料等方面的能力,教師要求每生每月利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資料辦一份高質量的手抄報,并在班內張貼展覽,評出等次,記入檔案。這樣,既讓學生養成了積累資料的好習慣,又培養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審美意識、審美能力。二、舉行“小
內容摘要:
摘要:在新的基礎教育改革中,我們許多一線的教師往往只看到人文內涵,想不斷地深入挖掘,殊不知,這正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給文本貼“標簽”。這種取悅于評課者、向評課者獻媚的行為嚴重制約了語文課堂良性發展。
摘要:在新的基礎教育改革中,我們許多一線的教師往往只看到人文內涵,想不斷地深入挖掘,殊不知,這正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給文本貼“標簽”。這種取悅于評課者、向評課者獻媚的行為嚴重制約了語文課堂良性發展。
關鍵詞:工具性;人文性;雞肋
Abstract:Inthenewreformofelementaryeducation,manyteachersoftenjustseethehumanitymeaningandwanttodigdeeplyandcontinuously.However,theytendtowardsanextreme—attachinga“label”tothetext.Thisaction,whichpleasesandflatterstheevaluators,restrictsthesoundprogressofChineseclasses.
Keywords:Instrumental;humanity;chickenribs
近來,筆者聆聽了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執教的一堂扎實、質樸的語文課,頓覺倍感清新。薛老師所執教的是三年級的《槐鄉五月》,從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中,我們領略到了槐鄉的美與孩子們的天真可愛。雖無多媒體課件輔助,卻讓人仿佛身臨其境;雖無過多的華麗辭藻,卻讓人如沐春風,這就是語文課堂人文魅力。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育界把“語文”、“語文學科”視為工具由來已久,自新課程以來,“人文”一詞在各家學說之中都推崇直至。“人文”一詞的解釋,中西有別,古今有別,但無論古今中外,有一點是共通的,即以人為本,關注人的教化與全面發展。
不可否認,“工具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人的存在和發展的關懷,對于學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課程的專家們也一直在強調: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不是截然分開的,二者是硬幣的正面和背面的關系,即“一體兩面”,缺一不可,沒有離開“人文性”的“工具性”,也不可能有離開“工具性”的“人文性”。
一、浮而不實,誤“解”人文。
我們從蘇教版教材來看,編者所選入的一些課文大都是一些人文內涵十分豐富、深刻的文章。然而,現在我們許多一線的教師往往只看到教材的人文內涵,想不斷地深入挖掘,殊不知,這正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給文本貼“標簽”。在一些所謂的“新課堂”上,“人文”成了貼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標簽:不分文體,不分課型,不分具體內容,不分授課時段,時時處處均標榜“人文”,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以體現語文的“人文性”;有的教師口口聲聲不離“人文”,唯恐聽課者(關鍵是評課者)不知道他的課“富含人文因素,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
日前,筆者聽了一節四年級蘇教版國標本的語文課《李時珍夜宿山寺》,教者整堂課都在跟學生討論“你覺得李時珍尋訪藥材苦不苦?”學生的回答星星點點,一鱗半爪,有“摸得著老師心思”的學生雖能結合課文內容,擇其要點,但教師卻沒有一次讓學生“沉入文本,帶著理解再讀讀課文,體會中華文字的魅力與蘊涵”,蘊藏在文字間的睿智、激情早就被“分析”得無影無蹤。課后與教者再次交流探討,被告之“這就是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讓學生主動探討本課的人文主題呀!”試問,一節語文課從頭至尾連“讀”都不需要,學生如何能從字里行間感悟母語的魅力,學生又能如何通過語言文字來體悟文本中李時珍的“人文精神”。這是語文課嗎?
二、揭開“標簽”,探尋真情。
古人云“雞肋,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若教師為強調“人文”而在課堂上強貼“標簽”,那豈不“食之無味”。其實,“人文性”本是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之一,挖掘字里行間的“人文因子”,聯系生活,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培育是語文課的重要任務。公開課貼上“人文標簽”,實際上正反映了執教者真正關注的并不是作為學習者的“人”(學生)的情感需要,關注的是給自己打分的評課的“人”(評課者)的印象分。新課程強調,教師要從關注知識本身轉移到關注學習者本身,而貼“人文標簽”,正是執教者對學生缺少“人文關懷”的表現,是取悅于評課者、向評課者獻媚的行為。當然,評課者并不一定領這個情。因此,筆者認為此類虛情假意“人文標簽”豈之“毫不可惜”。
內容摘要: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真正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在多年的實踐中,我深感“放手”的重要。具體做法如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真正成為學習
本文來自 精品文庫網(www.onqlf.tw),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