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目的觀察中藥排石湯與西醫療法結合治療輸尿管結石的療效。方法將400例直徑≥0.4cm且≤0.9cm、單發的輸尿管結石病人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00例,采用排石湯,1劑/d,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同時采用解痙止痛、利尿等西醫療法;對照組200例,采用金錢草顆粒,10g/次,3次/d,開水沖服,同時采用解痙止痛、利尿等西醫療法。10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比較兩組療效。結果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中藥排石湯與西醫療法結合組成的中西醫結合療法是治療輸尿管結石的有效治療方法,值得推廣。
目的觀察中藥排石湯與西醫療法結合治療輸尿管結石的療效。方法將400例直徑≥0.4cm且≤0.9cm、單發的輸尿管結石病人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00例,采用排石湯,1劑/d,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同時采用解痙止痛、利尿等西醫療法;對照組200例,采用金錢
內容摘要:
1臨床資料
1.1近一年來我們采用藏西醫結合方法對6例早期肝硬化病人進行臨床療效評定,其中,男4人,女2人,年齡最小28歲,最大78歲,往曾確診為病毒性肝炎者4人占60%,酒精性肝硬化2人占36%。診斷依據:所有病例均經B超檢查證實有不同程度的肝回聲增強、腹水、肝大;HBV標志物陽性。我們對6例早期肝硬化病人運用藏醫《四部醫典》中最早用有效的治療肝臟疾病的藥,早晨口服仁青章覺,晚上口服十三味紅花丸。
1臨床資料
1.1近一年來我們采用藏西醫結合方法對6例早期肝硬化病人進行臨床療效評定,其中,男4人,女2人,年齡最小28歲,最大78歲,往曾確診為病毒性肝炎者4人占60%,酒精性肝硬化2人占36%。診斷依據:所有病例均經B超檢查證實有不同程度的肝回聲增強、腹水、肝大;HBV標志物陽性。我們對6例早期肝硬化病人運用藏醫《四部醫典》中最早用有效的治療肝臟疾病的藥,早晨口服仁青章覺,晚上口服十三味紅花丸。
1.2西藥治療;加強支持療法:
1.2.1人血蛋白10克,1次/周;
1.2.2使用利尿劑雙氫克尿塞25毫克,2次/日。
2療效評定
2.1顯效:經B超證實腹水消退,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肝功能接近正常;
2.2好轉:腹水消失或明顯減少,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肝功能接近正常;
2.3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或病情惡化。
3結果
6例中,顯效3例(占50%);好轉2例(占33%);(占17%)顯效、好轉占83%。西醫認為肝硬化是由于肝細胞大量或不斷壞死及相繼出現的纖維組織異常增生形成的,是一種比較復雜而難治療疾病,藏醫學理論認為肝硬化是“龍”“赤”“培根”三種因素混合性疾病,在治療上也認為是一種較為復雜難治疾病,應根據藏醫病因病機辯證論治使“龍”“赤”“培根”紊亂狀況恢復原有的平衡狀態,來達到治愈的目的。上述藏藥均有清熱解毒,活血化淤,利膽退黃,促進消化,調控免疫,特別是對抵制肝纖維化有顯著效果,且采用西藥利尿劑及時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失衡,補充白蛋白、氨基酸的方法可加速腹水消退。因此運用藏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早期肝硬化能夠取長補短,治標與治本相結合,提高療效。
內容摘要:
目的:探討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治療方法,觀察半夏瀉心湯結合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82例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1例采用西醫三聯療法治療,治療組41例在三聯療法基礎上加用中藥半夏瀉心湯。比較兩組總療效、幽門螺桿菌陰轉率、血清胃泌素的變化。結果:治療4周后,治療組總療效優于對照組,幽門螺桿菌陰轉率高于對照組,血清胃泌素下降水平高于對照組,均為P<0.05。結論:半夏瀉心湯結合西醫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能夠提高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綜合療效。
目的:探討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治療方法,觀察半夏瀉心湯結合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82例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1例采用西醫三聯療法治療,治療組41例在三聯療法基礎上加用中藥半夏瀉心湯。比較兩組總療效、幽
本文來自 精品文庫網(www.onqlf.tw),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