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摘要:公司治理評價對于衡量公司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國內外的相關理論和實踐領域有眾多評價體系。對國內外不同公司治理評價體系進行深入研究,在找到異同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的公司治理實踐,并與時俱進的改進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才能客觀全面的地反映公司治理狀況,服務于公司治理評價實踐。
摘要:公司治理評價對于衡量公司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國內外的相關理論和實踐領域有眾多評價體系。對國內外不同公司治理評價體系進行深入研究,在找到異同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的公司治理實踐,并與時俱進的改進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才能客觀全面的地反映公司治理狀況,服務于公司治理評價實踐。 關鍵詞:公司治理評價;評價方法;指標體系 1對國外公司治理評價實踐的回顧 國外較早的公司治理評價實踐始于1998年標準普爾的評價體系,隨后各個地區和國家的投資機構、指數公司、評級機構等紛
摘要:本文回顧了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起源及發展,并將該理論主導的公司治理模型與傳統的股東中心模型進行了比較。最后,對該模型的實踐意義作了評價。
公司治理理論最初建立在公司的傳統法律模型之上,強調股東權利。這種理論被稱為股東中心理論(Shareholder-focusedTheory)(也稱為“股東優先理論”(ShareholderPrimacy)或“股東控制理論”(ShareholderSovereignty)。隨著理論研究及公司實踐的發展,公司治理理論出現了突破和擴展的趨勢,產生了一種新的觀點,認為公司治理的中心應加以擴展,而不僅僅限于股東;所有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都應擁有明確的公司控制權和收益權。公司治理模型的發展,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一、公司治理的利益相關者模型
利益相關者是指與企業生產經營行為和后果具有利害關系的群體或個人。對企業而言,其利益相關者一般可以分為三類:資本市場利益相關者(股東和公司資本的主要供應者),產品市場利益相關者(公司主要顧客、供應商、當地社團和工會),以及組織中的利益相關者(所有公司員工,包括管理人員和一般員工)。每個利益相關者群體都希望組織在制訂戰略決策時能給他們提供優先考慮,以便實現他們的目標,但這些權益主體的相關利益及所關心的焦點問題存在很大的差別,且往往互有矛盾。公司不得不根據對利益相關者的依賴程度作出權衡,優先考慮某類利益相關者。“股東優先”的治理模式正是因此而產生的。
然而,隨著人們對企業行為社會效應的關注,利益相關者理論被提了出來,要求在公司治理過程中兼顧各類利益相關者。
為使社會期望與企業行為達成一致,最直接的方式是通過政府管制或社會調控。但這種方式的效果是不令人滿意的,一方面因為管制成本過高,另一方面也因為管制的可行性或效果有限。出現后一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企業的社會效應的考核和評價體系尚未完善。傳統的評價方式如利潤的現值評價,由于無法計算企業導致的社會成本增加,包括對人們健康和財產的損害、對公司的調查研究和起訴費用等,已越來越不可靠。此外,由于股票市場受多種因素影響,有的只是反映了經濟和市場的短期模式和一般水平,或者受到人為操縱,而不能真實地反映公司本身的績效,因而通過股票市場同樣無法作出充分評價。
鑒于社會管制方法的失效,人們提出將政府管制或社會調控內生于企業治理結構中,以內部調控替代外部調控。其方法是采用一定的組織制度設計方式逐步向企業內部滲透,這種組織制度方式就是重組企業的治理結構。
二、利益相關者模型與股東中心模型的比較
與傳統的股東中心模型比較,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型在各方面發生了變化,表現在:
(一)所有者的定位
股東中心理論認為,無論從收益上還是從對公司的控制上,公司剩余索取權的所有者非股東莫屬。利益相關者理論則認為公司的所有者不僅僅是出資人,而是所有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管理層、職工、債權人、供應商、顧客、消費者、政府等。
(二)治理的目標
從公司治理理論的淵源看,代理問題是公司治理所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因此,在股東中心理論看來,公司治理的主要目標是監督和制衡經營者,實現股東的資產收益最大化。利益相關者理論則認為,在公司營運過程中,不僅會出現經營者敗德行為,而且也會出現股東濫用有限責任、從而損害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的道德風險,如過度操縱、出資不足、欺騙等行為,公司治理的目標是滿足多方利益相關者的不同需求,關注公司經營所造成的社會和政治影響。
(三)決策模式
在股東中心模型下,公司決策主要由所有者和經理作出,其他人的作用相當被動。而利益相關者模型中,公司決策是由多個利益相關者合力參與、共同形成的。
(四)思維邏輯
股東中心理論的推導很簡單:股東必然爭取股東價值最大化,在良好的規制環境下,通過“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滿足其他索取權的利益,從而使社會效率最大化。利益相關者理論則是通過直接考慮相關者的利益,從而達到社會效率的最大化。
(五)對企業績效評價方式的影響
與股東中心模型相對應的是基于財務指標的評價方法;而利益相關者模型顯然要求從更廣泛的角度進行評價,不僅包括財務績效等經濟指標(針對股東),還包括社會責任指標(針對其他利益相關者),與此相配合,評價方法也由靜態到動態,由短期到長期,由定量或定性到定性定量結合,由主觀或客觀到主客觀結合,等等。
以上看來,兩種模型之間存在的區別是非常明顯的。理論上,利益相關者模型似乎存在更多的優越之處,但如前所述,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從短期來看,并不具備一致性,甚至存在明顯的沖突。盡管從長期來看,兩者間能夠達成一致,但我們生活的世界更直接地受到一系列短期績效的影響,而財務分析家、機構投資者的行為更加強了這種對短期績效的壓力。這就對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和效果提出了質疑。
三、利益相關者模型評價:支持論與反對論
內容摘要: 摘要:本文回顧了公司價值評估研究的歷史,提出了公司價值評估的一些數學模型新方法,如基于Black-Scholes的期權定價模型、經濟增加值法(EVA)評估模型、公司無形資產價值評估模型與方法等。
摘要:本文回顧了公司價值評估研究的歷史,提出了公司價值評估的一些數學模型新方法,如基于Black-Scholes的期權定價模型、經濟增加值法(EVA)評估模型、公司無形資產價值評估模型與方法等。
關鍵詞:公司;價值評估;數量模型;方法研究
進行公司的價值評估與價值增長領域的研究,對于完善我國資本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功能,挖掘公司的真實價值,培育公司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能力,提高資本市場的運作效率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公司價值評估能有效地反映公司的贏利能力、核心競爭能力和持續成長能力,一方面體現了企業存量資產的價值,另一方面也是企業未來價值增值的重要指標。因
本文來自 精品文庫網(www.onqlf.tw),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