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人口是指離開了本人常住戶籍所在地,跨躍一定的行政轄區范圍在他地暫住、滯留,并從事各種活動,最終仍會返回原籍的人群I在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帶動之下,人口流動已成為我國現階段一個最顯著的人口現象。截止2012年全國流動人口已達2.34億,占總人口的17%;男性1.24億人,女性1.10億人;18-49歲女性流動人口約為8007萬[21。由此可明顯看出育齡人口在流動人口中是個龐大群體。由于其工作、生活等環境的特殊性,其生育狀況也會有不同于常住人口的一些特征。對此,我國學者也做了許多持續而廣泛的研究,本文擬主要從流動人口生育意愿、生育水平、生育服務管理方面對當前的研究做一簡要綜述,意圖對我國流動人口生育問題初步形成一個較為全面的理解,以期對我國流動人口生育服務管理建設工作提供理論參考。
一、生育意愿
國外學者Pritchett曾指出,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生育意愿是決定生育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對生育意愿的關注是研究生育問題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生育是包括生育子女數量、性別和時間三個特征的事件因此考察生育意愿也應包括這三個方面,然而生育時間在問卷調查設計中很難操作化,因此我國大部分生育意愿調查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是生育的理想數量和性別偏好兩部分內容%也有學者將生育意愿表述為生育期望、生育態度、生育觀念等,研究所涵蓋內容包括理想生育數量、生育性別偏好、生育目的、生育時間等內容鑒于生育時間的難以準確測量性和生育目的往往交織于生育理性數量和性別偏好之中的特性,本文僅對研究相對較為集中的生育理想數量和性別偏好的觀點進行總結梳理。
(一)理想生育數量
對于流動人口理想生育數量的研究不僅僅聚焦于流動人口與非流動人口之間的差異,還關注了流動人口中男性與女性、新生代流動人口與傳統流動人口在理想生育數量上的差異。尤丹珍、鄭真真2000年曾在對安徽和四川兩省4縣區里的38個村中進行抽樣,對3186位16-40歲婦女的生育意愿經行回顧性調査,研究發現流動婦女的理想生育數量普遍集中在1個或者2個,采用logistic回歸的反向剔除法控制了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經濟水平等因素后,外出因素仍然是減少理想生育數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得出結論在外部條件基本相似的情況下,流動婦女的理想生育數量小于未流動婦女%吳帆2007年對天津、蘇州、常熟地區3780位18-31歲之間的流動人口進行關于生育意愿的抽樣問卷調查,調査對象包括男、女兩性,研究發現流動人口的理想生育數量均值為1.49,其中52.30%的人理想數量為1,有44.42%的人理想數量為2,只有2.33%的人理想數量為大于等于3,約1%的人希望不生育。同時指出流動人口的理想生育數量受目前自身經濟狀況的影響較為顯著,以生育質量替代生育數量的趨勢已經初步形成2006年伍海霞等人研究指出深圳流動人口的理想生育數量為1個或者2個,希望不育和多育的人較少,而且流動經歷使流動人口的理想生育數量趨近,不存在顯著差異,同時又指出流動人口的理想生育數量男性高于女性|11]。劉愛玉2007年通過在5個城市的調查獲取生育信息較為有效的1066份問卷,研究表明流動人口的理想生育數量男、女兩性之間差異不大曹銳2012年通過抽樣調査研究發現新生代流動人口(1978年后出生)的理想生育數量要低于傳統流動人口(1978年前出生)。
(二)性別偏好
關于生育性別偏好的研究較多,文化、倫理、經濟、政策等視角均有大量相關研究,本文在此僅對通過實證研究聚焦于人口結構視角的代表性研究做一簡要概述。尤丹珍、鄭真真通過研究指出流動婦女和未流動婦女在性別偏好上沒有顯著差異,同時,理想生育數量為1個孩子的流動婦女中約有1/3人存在男孩偏好,理想生育數量為2個孩子的流動婦女中約有70%人性別偏好為一男一女。謝永飛、劉衍軍通過對廣州地區的調査研究也得出類似結論。劉愛玉通過對北京、上海等市的調査研究指出流動人口存在較強的男孩偏好,而且流動婦女和男性在此偏好上差異性不顯著'而吳帆通過對天津等地的研究指出男性流動人口的男孩偏好多于女孩偏好,女性流動人口的女孩偏好多于男孩偏好,同時,吳帆結合訪談調查發現,不同于傳統農村中普遍的男孩偏好,當前流動人口中的女孩偏好大幅增加了M。莊渝霞2004年前后通過對廈門市部分地區青年流動人口的抽樣調査,研究發現超半數的流動人口無性別偏好,認為生男孩生女孩都可以,而在有生育偏好的群體中男孩偏好仍然顯著,男性(62%)的男孩偏好顯著高于女性(38%)。也有學者通過個案訪談的方法對流動人口的性別偏好進行研究,譚克儉、景世民對山西省一對中年夫婦訪談發現他們存在男孩偏好的同時希望兒女雙全,固守著“養兒送終,養女防老”的傳統思想。
綜上,流動人口的理想生育數量的下降趨勢是顯見和毋容置疑的,若仍冠之以“超生游擊隊”稱號則是不合理的。同時,我們也可看到流動人口的生育性別偏好也日漸呈現出理性化的一面?,雖然男孩偏好仍然突出,但是無性別偏好或者女孩偏好正在逐漸增多,生育性別意愿更為多元化。另外,流動人口的理想生育數量和性別偏好之間也是存在相互影響關系的,一些實證研究的結論為流動經歷并未明顯改變婦女的生育性別偏好,實則可能是因為性別偏好的變化滯后于理想生育數量的變化所引起的。
二、生育水平
生育率是測量一定時期內某地區生育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它受生育行為發生強度和生育行為發生時間的雙重影響,通過生育率可以對整體生育水平做出較為準確的估計〃\我國關于流動人口生育水平的研究大部分也是圍繞對其生育率的分析而展開的,學術界和政府部門都對生育率十分關注1161。
(一)多生論與少生論之異
對流動人口生育率的分析我國學者普遍通過其與城市常住人口、農村未流動人口等的生育率對比而展開。在此基礎上就形成了一些“多生”與“少生”的研究結論。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曾于1987年對我國74個城鎮中所涉及的10多萬流動人口進行抽樣調查,最終研究結果表明流動人口的生育率明顯低于其所處城鎮中非流動人口的生育率。這是我國關于流動人口生育問題研究第一次調查研究的呈現。敖再玉對1988年全國2%0人口生育節育抽樣調査所得數據分析得出生育率的確受人口流動遷移所影響的結論,并指出流動遷移巳婚婦女的生育率低于非流動遷移已婚婦女的生育率。朱寶樹通過利用全國人口普查以及抽樣調查數據對1978-2005年的流動人口生育率、城市人口生育率、總和生育率進行了縱向的類比分析,進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980年代中國流動人口的生育率低于農村而高于城市;1990年代以來,流動人口的生育率低于農村,不能完全確定高于還是低于城市人口生育率,但通過年齡推移法推算表明流動人口生育率高于城市人口生育率的可能性比較大。尤丹珍、鄭真真對安徽、四川兩省的流動婦女進行抽樣調査,研究發現流動婦女的生育率明顯低于未流動婦女,前者的結婚年齡、初婚初育間隔都要大于后者1\郭志剛從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査數據中剝離出與流動人口生育問題相關的數據,分析表明,不同戶籍性質的流動人口生育率是有差異的。對比后發現,農業戶籍流動婦女的生育率接近于非農業戶籍婦女的極低水平,而非農業戶籍流動婦女生育率略高于非流動婦女生育率。總之,流動人口的低生育率對全國層面上生育率降低的影響是顯著的?。
(二)分母效應是否存在之辯
流動人口的生育率對城市整體生育率水平的影響作用的分析也是我國學者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2004年梁秋生以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京、津、滬三大城市的生育率為例,結合流動人口的流動性質和生育旺盛期年齡段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發現大城市超低生育率的出現是由流動人口的人口數量所引起的,具有分母效應的特征,不能認為是外來流動人口的低生育率所引起的,而且這并不能反映大城市婦女真正的生育水平2005年陳衛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1%C抽樣原始數據對城市超低生育率中流動人口的分母效應進行了檢驗和分析,認為此效應的確存在,其大小既與流動人口的人口數量規模有關,也與流動人口的生育率水平有關同年,郭志剛用新劃分口徑和更大數據樣本進行檢驗,認為外來流動人口數量規模上的分母效應并沒有梁秋生所推算的那么顯著,外來流動人口的低生育率和本地婦女的低生育率是不爭的事實2006年梁秋生回應陳衛和郭志剛的質疑,并從生育年齡的推遲來進行分析論證,認為外來流動人口數量上的分母效應所造成的整體生育率偏低是一種非本質的統計假象,在理論上可以長期存在;而生育推遲所導致的整體生育率下降則會實際推遲人口發展水平,而且在理論上不可能長期存在。因此目前對大城市婦女生育率偏低以及流動人口生育率的影響作用的論斷仍然值得商榷。
(三)爭論原因分析
圍繞流動人口生育率研究的諸多差異性結論產生的原因何在,我國學者也對此問題進行了反思和討論。石人炳、熊波認為,我國學術界對于流動人口生育率不同的認識結論主要源于以下原因:其一,分析所采用的數據來源不同,有些來自局部性的調查數據,有些來自全國性的調查數據;其二,測量的指標不同,會出現隊列生育率和總和生育率的混同;其三,比較的標準不同,有些研究是與政策規定的數量進行對比,而有些是與城鎮非流動人口進行對比鬥。郭志剛認為流動人口的生育率問題在我國之所以仍然是一個頗受爭議的問題,主要原因在于流動人口跨躍了目前現有的管理和統計體制,得到全國范圍的流動人口生育率的準確數值是比較困難的梁秋生認為不同的結論觀點主要是由于許多人口統計指標不具有可比性,而且任何一個統計指標和統計模型都有其自身的適用性和局限性。
三、生育服務管理
我國流動人口的年齡結構較輕處于性活躍期的特征較為明顯,同時,其生活、就業、居住等的一些復雜性特點,這些都對我國既有的生育服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流動人口生育意愿的轉變也使其對避孕節育和生殖健康等方面有了更多需要我國也一直積極通過多方面努力來應對這一問題。然而,我國流動人口的生育服務管理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同時又存在哪方面的問題需要引起重視,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本文也正是要圍繞這兩方面的現存代表性研究做一個簡要概述。
(一)我國流動人口生育服務管理的主要內容
我國十分重視流動人口的生育服務管理工作,在具體內容上也通過在實踐中的反思不斷進行著調整和完善。在政策層面,在1998年我國曾發布《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管理辦法》,其主要是圍繞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長而展開的。但隨著人口形勢的變化,以及流動人口生育意愿的轉變,該管理辦法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流動人口生育服務和管理的需要。因此,在對原有管理辦法修訂的基礎上,國務院2009年10月1日公布并施行了十分具有問題針對性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條例》,該條例更為突出對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信息的管理和寓管理于服務之中的理念,著力于提高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水平并努力促進計生服務均等化在內容層面,我國針對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主要圍繞避孕節育、優生優育、生殖健康三個主要方面的信息采集管理、知識宣傳教育、技術服務支持而展開。在運行機制層面,可概括為“兩地共管,多部分門配合,三個相同”,具體是指流動人口的生育問題由現居住地和戶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現居住地為主;公安、民政、衛生、工商等多部門共同管理;與戶籍人口享有相同的宣傳、服務和管理w。
(二)我國流動人口生育服務管理的問題障礙
我國在流動人口生育服務管理上不斷進行著廣泛實踐和改革,通過大量工作的開展使我國流動人口的生育服務管理體系基本完善,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流動人口生育的良性化狀態。然而,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障礙,我國學者對此也進行了較多研究和討論。楊菊華指出我國的生育政策難管部分流動人口,尤其是城一城流動人口,我國健全的相關管理條例在一些地區形同虛設,有不少訪談對象甚至會給出“他們根本沒有接觸過任何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的回應以避孕藥具的獲取途徑為例,衛計委對流動人口的健康調查數據顯示只有不足10%的流動人口從當地計生部門獲取,其余絕大多數均通過別的途徑自己購買。同時衛計委還指出未婚青年流動群體的生育服務管理十分必要,但目前開展狀況不佳。據2012年動態監測數據顯示,流動人口中第一胎為婚前懷孕的占42.7%,第一胎為婚前生育的占7.3%。這不僅可能會影響到優生及女性生殖健康,同時此種情況下孕育的女性也難以享受政策范圍內的相關計生優惠和服務葉江楓指出針對流動人口以査驗生育證明和避孕節育證明的方式來促進生育服務管理工作是低效和形式化的,并不能從根本上對流動人口的生育行為產生積極影響。基于以上問題現象的相同認識,也有一些學者針對這些問題的產生原因以及解決路徑進行了討論。有學者認為流動人口生育管理服務的困難主要是由流動人口工作和居住環境的不固定性和自身文化素質偏低導致的。另外,也有學者認為宣傳教育內容貧乏和形式單調化、服務管理工作被動、經濟等方面優惠力度不足等是我國流動人口生育服務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癥結所在,因此,要做好流動人口的生育服務管理工作,加大宣傳教育、優化管理模式、輔以優惠政策是關鍵和突破口。
四、簡要評述
近年來隨著我國生育率的普遍降低,流動人口已基本不再因高生育率而受到指摘和關注,而更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流動人口的生育性別偏好和生育服務管理工作。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整理發現,對該問題的研究還存在以下問題:其一,對流動人口生育問題的研究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這種大城市調查取樣,誠然數據調査顯示有近75%的流動人口是集中在直轄市、省會等這樣的大城市中,但仍有約25%的流動人口分布在地級市或縣級市。不同的地域環境會對人們的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和制約,生育亦是如此。整體而言,對流動人口生育問題研究的地域之維尚不充分。其二,對于生育服務管理方面缺乏系統研究,缺乏廣泛的實地調研資料。許多學者對我國流動人口的生育服務管理研究過于籠統和片面,沒有通過實地調《^就簡單地概括出問題和對策,這是缺乏問題計對性和實踐指導性的。其三,對于流動人口生育率問題的研究由于選取樣本數據和指標體系的不同而時常得出看似彼此矛盾的結論,我們除了去分析這些差異的產生原因外,還應從整體與局部等多方面關系去分析和統計這些矛盾結論彼此之間的關系,從中嘗試探索是否存在數理層面的量化關系。
李翌萱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3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