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已成為制約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通過對秦皇島市農村環境污染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提出了解決相應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邁進,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但是在經濟快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加劇,嚴重阻礙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進程。因此,積極探索農村環境保護的對策,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有利于建設經濟繁榮、環境優美、文明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秦皇島雖為華北地區著名的旅游城市,環境優美、氣候宜人,但秦皇島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仍較為突出。目前,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已成為秦皇島市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計劃中環境治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1.秦皇島農村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環境保護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是長期以來農民的生活習慣和環保意識的缺乏等原因,仍使農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污染著農村環境。
1.1農村生活污染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生活垃圾也日趨增多。農村生活垃圾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由食品類有機物組成的廚余垃圾;一類是玻璃瓶、塑料瓶、塑料袋、包裝紙等包裝類垃圾。經調查,大部分村莊都建有公共垃圾池,較以往隨便丟棄垃圾的情況有所好轉。但是,距離公共垃圾池較遠的房屋前后、田埂、山坳、路邊、溝渠等處卻可見到隨手亂扔的生活垃圾。特別是一些開通農家樂旅游的村莊,游客所扔的垃圾隨處可見。這些垃圾長期露天堆放,腐敗后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質,造成大氣污染和嚴重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并滋生對人畜有害的蚊蠅等。目前,秦皇島市每個農村日產生活垃圾約3噸,全市生活垃圾日產量約為2800噸,生活垃圾污染嚴重[1]。
1.2農業生產污染
1.2.1畜禽養殖污染
農村養殖業戶的增多,養殖規模的擴大,不僅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嚴重的農村環境污染。畜禽糞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特別是飼料喂養的畜禽糞便中氮磷化合物的含量更高。這些糞便隨意露天堆放,不能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會發酵產生大量的硫化氫、氨氮、甲烷等有害氣體,既污染空氣又對農村居民健康造成影響。隨意堆放的糞便,若隨雨水進入江河湖泊或滲入地下,會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秦皇島市農村普遍存在養殖業水體污染現象,全市約有十萬人口受到養殖水體污染的影響。
1.2.2農藥、化肥及地膜污染
農藥、化肥和地膜的使用是農民提高農作物產量的重要途徑。但是過量的使用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雖然大,但是利用率卻僅有三分之一左右,多數農藥及化肥都在使用中流失或浪費了[2]。
過量的農藥會使大氣、土壤以及水體受到污染,果蔬中殘存的農藥也會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農藥的噴灑殺死了危害農作物的病蟲害,同時也殺死了其他一些動、植物和昆蟲,造成了農村物種多樣性的減少。
化肥的過量使用,嚴重的破壞了土壤的結構,造成了土壤板結和地力下降,使出產的植物營養失衡。化肥中的氮、磷等無機鹽隨水進入到水體,可以造成嚴重的水體富營養化和淺層地下水硝酸鹽超標,長期飲用會嚴重危害人和動物的健康。
地膜很難完全清理干凈,不僅造成觸目驚心的“白色污染”,還會對土壤造成污染。殘存在土壤里的地膜很難降解,會影響土壤的通透性,阻礙農作物根系對水分和營養的吸收,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造成減產。同時小部分地膜在分解過程中,產生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3]。
1.2.3工業企業污染
隨著城市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強,一些污染嚴重的企業都開始向農村轉移,成為農村環境新的污染源。近年來,各類工業園區、開發區在農村地區悄然興起,各種工業企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和噪聲直接污染了農村及周邊地區的環境。這些工業企業排放的“三廢”已成為秦皇島市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秦皇島市盧龍的盧龍鎮、撫寧的撫寧鎮、昌黎的朱各莊鎮等都是工業污染較為嚴重的鄉鎮。
2.秦皇島農村環境保護的對策建議
由于農村環境保護的監管不夠、農民的環保意識和環保技術的缺乏等原因,造成了上述環境問題的出現。綜合各方面原因,建議從以下方面開展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以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2.1加強環保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農民是農村生活的主體,農民的思想認識和生活方式是農村環境最直接的影響。因此,必須通過各種媒體、文藝宣傳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加強對農民環保知識的普及,讓農民了解環境污染的危害,意識到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使農民自愿主動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來。
2.2建立公共基礎設施,防治生活污染
建設和完善公共環境保護設施,加強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處理工作。生活污水可以按村落劃分,集中收集,納入城市污水管網進行處理。條件好的村落,可以鼓勵建設生物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達標后循環使用。農村生活垃圾分布較為分散,應建設生活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理設施。引導村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并定點堆放,特別是電子廢棄物、有毒有害物的回收與處置,并增加可回收垃圾的回收渠道,提高綜合利用效率。
2.3強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
應改變規模小、分散的畜禽養殖模式,將廣大農戶散養的畜禽集中起來,科學規劃、統一飼養,便于統一對畜禽糞便集中處理,便于預防重大動物疫病,確保畜禽產品的安全,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2.4推廣生態農業,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攻堅戰,是確保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農作物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引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從減少農藥、化肥和地膜的使用入手,在源頭上控制污染物進入生態環境。鼓勵農民使用有機肥、生物有機肥,調整化肥與有機肥的使用比例,合理施肥。積極推廣安全、高效、低殘留的生物農藥,禁用高度、劇毒農藥。提倡
使用可降解的地膜,指導農民合理使用和回收地膜,減少白色污染。
2.5加強企業治污,減少工業污染
對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進行整頓,特別是產值低、污染重的企業要堅決取締。各工業企業要加大技術和環保設備的投入,對“三廢”要實施嚴格監控,處理達標后再排放。結合農村實地條件,合理安排工業園的布局,鼓勵和支持無污染或少污染企業的發展,盡可能形成生態工業園,以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4]。
3結語
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農村環境的改善關系村民的共同利益和長遠發展。但是,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保護農村環境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并不能在短時間內就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們要從觀念、經濟等多方面入手,在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同時,改善農村生活面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王博 來源:儷人·教師版 2015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