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眾多學子欣賞品鑒。但文章的主題,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有些教參認為文章旨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本文試著從以下幾個角度去解析探討文章的主題。
關鍵詞: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主題; 淺析
在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備課過程中,我發現學界對本文的主題一直存在著分歧意見,本著嚴謹認真和對學生負責的教學態度,我翻閱和查看了一些關于魯以及本文章主題的資料,得出了文章的主題不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結論,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文章的創作背景來看
分析文學作品離不開作者所處的時代特征以及作者創作時的生活狀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第六篇,屬于魯迅的前期作品。《朝花夕拾》為1926年2月至11月間的10篇散文集。當時魯迅35歲,社會斗爭異常激烈,在動蕩的社會思想變革之中,具有時代特征和時代意義的《新青年》團體徹底散掉了。其中的成員“有的升官,有的退隱,有的前進” [1]。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魯迅先生為反動當局所通緝,被迫離京南下,到廈門出任文科教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便是其在廈門大學圖書館閑暇時所作,文章寫起的原因,他曾這樣描述: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里是這么蕪雜。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
“這回便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2]
可以看出,寫作此文,是其心情最“蕪雜”的時候。作者希望借回憶童年的往事,來排除苦悶,“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尋一絲心靈的慰藉。作者把《舊事重提》改為《朝花夕拾》,讓人多了幾分撫慰和寧靜,而從內容上也可以看出,《朝花夕拾》是一曲兒時生活的戀曲,而不是常見的投槍和匕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為其中的重要篇目亦是如此。
二、當時自身文學創作的主要偏向
當時,文學界出現了一些文學創作的社團和魯迅都有一些關聯,尤其是語絲社。該社團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員有魯迅、周作人和林語堂等人。其主要文學成就在散文方面。可大致分為以周作人為代表的小品文和以魯迅為代表的散文,而魯當時的文學創作主要有散文詩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周作人的美文,雋永而意義深刻,可以說,他在散文上的成就代表了當時散文創作的最高高度。而作為一對共同進出的兄弟,同一個文學社團中的成員,無形中要影響彼此的創作風格。所以,在那個時期,魯迅在散文風格創作上有他的弟弟的影響也是無可厚非的。
因此,我們不能片面地認為魯迅文章全部是批判性的。實際上,他同期的作品,包括散文詩集《野草》,也都是雋永而美麗的,比如七年級上冊的《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于1926年,是魯迅加入語絲社后時期所寫的作品。該文章選材廣泛,角度多樣,恬淡從容,散發著一種純凈天真的氣息。無論是說到有聲有色、原汁原味的百草園,還是回憶三味書屋后園里發生的趣事以及最后同窗快要做紳士了的描述,作者的回憶筆觸中處處著情,對童年往事的無比留念溢于言表,有一些類似周作人《烏篷船》那樣內容上任意而談、平和沖淡、不求功利的味道,很符合我們七年級學生的欣賞層次和審美要求。
三、從文章的結構和內容上分析
首先,本單元的學習主題是“成長的煩惱”。
單元主題要求我們在學習他人的成長足跡時給我們有益的啟迪,因此,對于本文主題的把握,也應該重點在成長的主題上。另一方面,魯迅的作品貫穿于中學的語文課本始終,按照編者的初衷,七年級上冊的《風箏》,七年級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社戲》,都是含意雋永的散文,隨著學生年齡的發展并進入更高的學習階段,再慢慢接觸到代表他最高文學成就的小說和雜文,符合學生的一般認識規律和學習規律。
再說,從文章的題目上“從……到……”這樣的一個形式來看,顯然是記錄自己從家庭走向讀書生涯的一個時間順序的生活經歷,文章在第9節說到自己對離開百草園的不舍,是作者告別美好童年的一個信號,從而踏進了少年的讀書生活,如果是一個批判的主題,必然有一種前后的對比,但是細看第10節,你會發現,對于三味書屋的位置、擺設以及禮節來看,散發著一種古色古香的味道,尤其是“沒有孔子牌位”這句細節描寫,我上課的時候讓七年級學生去品味,他們也都感覺到禮教的氣氛不是沉悶,還有“第二次行禮,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禮節教育,談不上禮儀陳腐,更給讀者確定了一種儒雅有趣的基調。從語言風格、表現手法和思想感情上,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在敘述格調上是前后一致的,不存在誰褒誰貶,厚此薄彼的情況。
其次,從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中來看。
“三味書屋的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的沒有聲音”, 那種冒著被先生責罰的“風險”溜到園里玩耍的樂趣,對于一個回憶讀書生活的長者來說,是何等的回味無窮而又令人難忘!
再看他對同學們讀書的描寫:“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先生的讀書情景更是令人回味無窮:“他總是微笑著,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去模仿其動作,你會發覺是多么地有趣!
描摹了成本成本的《蕩寇志》和《西游記》的繡像,后來還賣了錢,這對于少年魯迅來說,不知道是如何得意,如何自豪的美事,由此說來,三味書屋不但不可怕,反是一個值得“我”回味一生的好地方。在這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依依不舍之情。就像我們現在去回憶小時候,往往痛苦的事情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最后,我們來分析中的老先生。
假設主題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那么做為封建的先生,就應該是一個受封建教育毒害的典型,或者他應該是封建教育制度本身的形象化和代言人,封建教育的劣性由他體現出來。誠然,文中的壽老先生是一位舊式的
知識分子,他的思想不可能超越時代的限制,我們對此不能苛求。但魯迅開始介紹老師在他的總體印象上下的句子是 “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可見他在魯迅的整體印象中是不錯的一個人。再看文章中對他的描寫,初次見面,同學們對他行禮的時候,他都會“和藹地在一旁答禮”。還有幾個細節——
“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后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可見,老先生的教學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符合我們的教學規律,并不是一味盲目教學的迂腐形象。
“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矩,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他的儒雅和散發出的人性美。
周作人曾經回憶說,壽先生“不打人,不罵人”,“罰跪我就沒有見過”[3],偶爾用用戒尺,也只是“蒲鞭示辱的意思”。很顯然,先生雖然嚴厲,然而不失開明,并沒有封建社會中普遍的體罰學生的習慣。先生讀書的聲調、姿態,那是因為進入了文章氛圍、激起內心視象的非常投入的一種朗讀。他的兒子壽洙鄰也曾說:“鏡吾公不喜八股文,所授止經史綱要,唐宋詩,古文詞。”
因此,老先生是令魯迅尊敬的人,長大后,他們之間所保持的良好關系也證明了這一點。他的弟弟,也是壽老先生學生的周建人曾強調說:“后人有些文章把壽鏡吾先生寫成一個迂腐的秀才,那是不真實的。其實,壽鏡吾先生在當時的社會里來說是一個比較好的老師。”[4]原文中也可見一斑。
總而言之,對于文本的解讀,要在切合學生的發展基礎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不可我們言談魯迅時候,總是把他的任何作品都套上批判什么的框子是不合乎作品實際的,也是對魯迅先生及其作品的一種認識誤區和歪曲解讀。
參考文獻:
[1]汪茂吾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主題新探(J)《中文語文》, 2003(9)
[2]魯迅 朝花夕拾·小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3
[3]周作人 魯迅的故家(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4]周建人 略講關于魯迅的事情(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