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敦頤開顯宋明道學之源頭活水,世人對其研究甚多,卻鮮有就其性別思想進行研究者。本文通過對《太極圖說》和《通書》兩書的分析概括其性別思想為:陰陽交感,化生萬物;陽健陰順,陽尊陰年;陰陽理而后和。顯然,孔子以來的前儒家性別意識是周敦頤性別思想的重要思想資源,同時這些思想也對后世宋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周敦頤;《太極圖說》;《通書》;性別意識
被尊為“道學宗主”的周敦頤開顯宋明道學之活水源頭,其重要的理論貢獻在于構建儒學之形上本體,并以陰陽五行之理貫之天人,首發宋儒心性義理學之端。世人對其研究甚多,但極少有人涉及到他的性別思想。而實際上,他的兩本主要著作《太極圖說》和《通書》中蘊含著豐富的性別意識。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其兩本著作來探討其性別思想如何上承前儒,并具有自己的理論特征以及周敦頤的性別思想對后世宋儒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一、陰陽交感,化生萬物
《宋史·周敦頤傳》中言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是“明天理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顯然,《太極圖說》探究的是宇宙的本源及萬物與人的生成過程。其宇宙生成圖式可用“太極——陰陽——五行——萬物”來表示。從中可看出他所推測的宇宙生成是由最原始的“無極而太極”開始的,“無極而太極”是混沌而無形無限的原始物質,也是萬物存有的最終根源。天地的本源是太極,而太極乃是無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根本,分化出陰陽二氣。二氣的交互作用就生出五行,五行相互配合而形成四時與天地萬物。由此可看出,在這一圖說中,上溯宇宙本源,下極天地萬物,生生不息,變化無窮的整個宇宙變化過程被包含在其中。同時,在此過程中,離不開陰陽的交互感通作用,“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在這里乾與坤,陰與陽是作為對等的詞而提出,孤陰,孤陽或陽與陽,陰與陰都是不能化生萬物。即從宇宙生成論的高度和意義上談陰陽因相互差異而相互需要,相互補充,即陰陽的相交相生,相生相濟。
同時在《通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周敦頤不少這方面的思想。如在《訓化第十一》中有“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成,義也。”《家人睽復無妄第三十二》中引用《易經》中的“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
周敦頤的許多思想都是基于《周易》而闡發的,其對易學的貢獻在于將宇宙論和價值形上學予以通貫融合。《太極圖說》就是把易經和道家的學說相配合,并吸收儒家及漢代“五行”說、“德合天地”說。對周敦頤的這種強調陰陽的交互感通,陰陽的相生相濟的性別意識特征同樣無疑是受到《周易》及中國傳統思想中性別意識的深刻影響。
《易經》中很注重陰陽爻有無交感呼應,有則吉通,無則悔吝。《成》卦中指出:“天地感而萬物化生。”《泰》卦中有:“天地交而萬物通也。”《睽》卦說:“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用,大矣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正因為有對立才有協調統一的可能性。老子更是貴柔崇陰,在《老子》一書中直接提到陰陽僅有“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一句。這強調的是萬物以陰柔為根本,陰陽同時存在,兩者互相影響可達到中和。董仲舒說:“天地之陰陽當男女,人之男女當陰陽……和者,天之正也,陰陽之平也,其氣最良,物之所生也。”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可以發現古人已經把男女關系理解為相反應合關系,正是由于男女兩性根本性的差異才存在相互感應,才有變化和生成的可能性。“陽遇陰則通,遇陽則阻。”
二、陽健陰順,陽尊陰卑
透過周敦頤的兩本著作《太極圖說》和《通書》我們還可以看出其性別思想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陽健陰順,陽尊陰卑。在《太極圖說》中他將性別不平等思想上升到宇宙論的高度。首先將男子與天(乾)相聯結,女子與地(坤)相聯結,“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朱熹解義日“乾男坤女,以氣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極也。”“陽而健者成男,則父之道也;陰而順者成女,則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氣化而生者也。氣聚成形,則形交氣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變化無窮矣。自男女而觀之,則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極也。”在這里“太極”是形而上之道也,屬道之體;“陰陽”是形而下之器也,屬道之用也。應用到人際間則“男”、“父”對應的是“陽”,陽則剛健,這是為父之道;“女”、“母”對應的是“陰”,陰則柔順,這則是為母之道。周敦頤最后在《太極圖說》中繼續指出“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朱熹解釋為“陽也,剛也,仁也,物之始也;陰也,柔也,義也,物之終也。”在天地之間,所有的綱紀造化流行都涵蓋其內。
陰陽,乾坤這顯然是受到《周易》以及儒家對陰陽等級秩序的強調這一性別意識特征的影響。《周易》是中國傳統哲學傳統性別意識之源。《莊子·天下篇》一言以蔽之:“《易》以道陰陽。”《易經》體系由64卦384爻構成。除乾坤二卦外每一卦構架的基礎是一與——兩個符號,即陽爻和陰爻。相傳伏羲畫八卦符號,一與——可能表示男女兩性區別。有學者指出,這兩個符號是《周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原初、單一的“性別”等級符號。一與一重疊組合而成卦,每一卦中6爻的數學排列組合表征著陰爻與陽爻的特定內在關系。陰與陽的協調是易卦成為統一體的基礎。上經始于乾坤,終于坎離。“乾坤者,陰陽之本始,萬物之祖宗,故為上篇之始而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始終萬物,故以《坎》、《離》為上篇之終也。”下經34卦從咸恒開始到既濟未濟結束。成為交感,可喻為男女婚配交感;恒為恒久,可喻為男女白頭到老。根據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自然界的高下秩序推廣到社會特別是男女兩性尊卑秩序。即以自然界的理想和諧有序證明人類社會等級秩序的合理性。男女的剛柔、動靜、強弱、外內決定了雙方各自的尊卑、高下、貴賤、主從的社會人事權力關系。《易傳》中有不少這方面的論述:“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說卦》)“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系辭上傳》)“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坤卦·文言》)
對于《周易》中所強調的陰陽“有序”,陽尊陰卑的一面儒家一直進行了繼承并不斷地發揮。如孔子和他的門徒及其綿綿不斷的再傳弟子們將《周易》、《禮記》等典藉的精髓要義進行解讀和再闡釋,并賦予符合當時要求的新性別意義。孔子與女子對話不多,談論女子的話語亦不多,唯有“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一句千古流傳。孟子指出“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介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介,無違夫子!’以順為政者。妾婦之道也。”班昭《女誡,敬順第三》指出“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
宋代的新儒家繼承并發展了歷代儒家及周敦頤的這些性別思想,同時更有不少學者認為,正是由于宋代儒家對女性貶抑以及對女性系列規范的強化和體系化,女性的地位更為下降。如周敦頤的弟子程頤有不少關于性別不平等的論述。程頤將他的性別差異思想溶入對《易》的解釋。對卦象“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他解釋為“陽居五,在外也;陰居二,處內也;男女各得其正位也。尊卑內外之道,正合天地陰陽之大義也。”他對男女之別進行了如下表述:“夫以順從為恒者,婦人之道,在婦人則為貞,故吉;若丈夫而以順從于人為恒,則失其剛陽之正,乃兇也。”“陽上陰下,得尊卑之正。男女各得其正,亦得位也。”司馬光在其家訓中繼續對這方面的思想作形而上的論證,他在《家范·訓子孫》中:“夫天也,妻地也。夫日也,妻月也。夫陽也,妻陰也。天尊而處上,地卑而處下。日無盈虧,月有圓缺。陽唱而生物,陰和而成物。故婦人專以柔順為德,不以強辯為美也。”朱熹在《近思錄》卷12中重申性別之間的區別和不平等:“男女有尊卑之序,夫婦有倡隨之理,此常理也。若循情肆欲惟說是動,男牽欲而失其剛,婦狃說而忘其順,則兇,而無所利矣。”